《说文解字》之“庸”的字形演变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用”部的汉字“庸”。“庸”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庸”字的用法较多,需要着重掌握。
庸。读yō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会意字,本义是采用;需要。
许慎解释比较多,“庚”这里表示变更;引用《易经》里的话,指的是《巽卦》:“先庚三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先事而图更也。”也就是行事能变为“庸”。
既然是会意字,我们就看一下庸字的字形演变:
(“庸”的字形演变)
“庸”字最早通“用”,就是“桶”的初文,后来分为为上“庚”下“用”两部分的“庸”,为什么会造这样一个字形呢?
“庚”,本义是一种乐器,是有耳可摇之乐器《说文解字》之“庸”的字形演变,类似后世的拨浪鼓。借指可以敲响的东西,后引申为变更。“用”,本义是水桶,借指有用的东西。合在一起会意敲着东西(梆子、拨浪鼓等),表示自己有用,寻找随时可以变更工作性质工作的人(就是临时工)。这样的人当然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有能力(用),但却没有非常精深的专业技能,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就是仆役、佣工。这类人,其情况接近于现在的普通劳工和凭某种小技能谋生的人。
(搬砖人)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豐”》认为“庸”是“镛”的初文,表示大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的“乐器”之义,实际上就是从“庸”里面的“庚”而来。
如字形演变图所示,“庸”字的字形自西周开始,用一个通贯的直笔把上下连为一体,一直为后代所承用。隶变后期才从“庚”部件顶部离析出一个广字。
我们还得回到《说文》本身。“庸”被许慎训为“用也”,认为“庸”的本义是采用;需要。这个用法通常与否定副词“无”、“勿”、“弗”连用。《书·大禹谟》:“无稽之谈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没有考核事实的言语不要听,没有征询群众意见的主意不要用。《老残游记》第七回:“我无庸去,只是教阁下个至良极美的法则。”
本义之外,庸的用法还有很多:
(1)任用;使用。《广雅·释诂一》:“庸,使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说文》:‘赁,庸也。’赁亦任也,庸亦用也。”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
(古代任用人才)
(2)功劳;功勋。《尔雅·释诂下》:“庸,劳也。”邢昺疏:“庸,者,民功曰庸。”《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车服以庸。”杜预注:“庸,功也。”用车马衣服作为酬劳。
(3)劳苦。《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劳役灾祸;在我成年这岁月,各种灾祸来相逼。
(劳苦)
(4)酬谢。《小尔雅·广言》:“庸,偿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酬答勋劳,亲近亲属,接近近臣,尊敬贤人,这是德行中的大德。
(5)平常;经常。《尔雅·释诂上》:“庸,常也。”《礼记·中庸》第十三章:“庸德之行。”郑玄注:“庸,常也。”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我们经常会提到“中庸”这个词,这里的“中”,指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指的就是“平常”。儒家认为“中庸”是道德伦理准则,是行为的最高标准。
(《中庸》书影)
(6)常人;众人。《庄子·德充符》:“其与庸亦远矣。”成玄英疏:“与凡常之人固远矣。”他的学识跟品行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远了。
(7)法度。《太玄·中》:“龙出于中,首尾信,可以为庸。”范望注:“庸,法也。”
(8)隋、唐时的一种赋役法。《新唐书·食货志》:“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我们中学历史课里学过“租庸调制”,其大致内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服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
(租庸调制)
后来,庸也用来泛指赋税。梁启超《岁暮感怀》:“是处无衣搜杼轴,几人鬻子算租庸。”
(9)由;从。《诗·齐风·南山》:“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鲁邦国道宽广,公主由此嫁郎。既然贵为国母,何必眷恋故乡?
(10)水渠;水沟。《礼记·郊特牲》:“祭坊与水庸,事也。”郑玄注:“水庸,沟也。”孔颖达疏:“庸所以受水,亦所以泄水。”祭祀堤防和祭祀沟渠,也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
(水渠)
(11)更代;替换。《方言》卷三:“庸,代也。”《广韵·锺韵》:“庸,易也。”《汉书·食货志》:“教民相庸輓犁。”王念孙《读书杂志》:“庸者,更也,迭也,代也……庸挽犁者说文解字 事,犹言更挽犁,代挽犁也。”
(12)和善。《小尔雅·广言》:“庸,善也。”《广韵·锺韵》:“庸,和也。”
(13)次。《广韵·锺韵》:“庸,次也。”
(14)愚;不高明。如:庸人;庸医。《集韵·锺韵》:“庸,愚也。”《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15)显明。《国语·周语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说文解字》之“庸”的字形演变,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叔父如果能光扬美德,改姓易朝统治天下,创造新的制度,功业自然显明。
(16)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哪”。《荀子·宥坐》:“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你怎么知道我就不能得意呢?
(17)副词。有法有二:其一,表示推断,相当于“大概”、“或许”。《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其庸可冀乎!”晋国大概是可以图谋的了。其二、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岂”、“难道”。《左传·庄公十四年》:“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子仪居于君位,十四年了,现在策划召请君王回国的,难道不是二心吗?
(18)介词。表示凭借。相当于“以”。《汉书·武五子传》:“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退。”王念孙《读书杂志》:“庸、用古字通。《苍颉篇》曰:‘用,以也。’言死不得取代,当以身自往也。”大意是:死这件事,可不能用钱雇人代替,自己去死吧!
(19)古国名。故地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人帅群蛮以叛楚。”杜预注:“庸,今上庸,属楚之小国。”
(20)倦怠。后作“慵”。《法言·五百》:“噫者!吾于观庸邪!”汪荣宝《法言义证》:“庸之为言倦也。今字作慵。”
(慵懒的小猫)
(21)受雇佣,出卖劳动力;被雇佣的人。后作“傭”。《汉书·栾布传》:“(彭越)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彭越)穷困,在齐地当雇工说文解字 事,受雇于齐地一家酒馆。
(22)通“镛”。大钟。这个我们开头说了,庸是镛的初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庸,假借为镛。”《诗·商颂·那》:“庸鼓有斁。”钟鼓洪亮一齐鸣。
(镛钟)
(23)通“墉”。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庸,假借为墉。”《诗·大雅·崧高》:“以作尔庸。”毛传:“庸,城也。”陆德明释文:“庸,本亦作墉。”
此外,庸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二》:“庸氏,商时侯国,周武王时来助伐纣……文十六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汉有庸光说文解字 事,又有胶东庸生。”
庸的小篆写法如图:
(庸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2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