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位于永定门内大街西侧,与天坛隔中轴线东西相对。先农坛和天坛一样,都是北京著名的祭祀建筑。先农坛是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祭农场所,封建时代是皇家禁苑。
1912年民国成立后,先农坛不再是皇家禁地。民国政府内务部接管了全城坛庙,全权处理坛庙事物。先农坛被开辟成公园,还举办各种经营活动,一时开风气之先,呈现出很多奇观异景。不过,因为当时的民国政府管理不力,先农坛内的一些古建筑和古树,被一些不法分子或拆或卖,给先农坛造成了很大破坏。
一、先农坛建筑群
先农坛复原示意图
先农坛占地2000余亩,由内外两道坛墙围绕,外坛墙南北长1424米,东西宽约700米,呈北圆南方状(现北圆部分已荡然无存)。内坛墙南北长446米,东西宽306米。
先农坛共有五组建筑群: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神厨(包括宰牲亭);神仓;俱服殿;庆成宫。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多数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
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先农,则神农也。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先农坛,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初名山川坛坛庙建筑有哪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次年更名天神地祇坛。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山川坛重修,更名先农坛。因而先农坛是将先农、山川、太岁等自然诸神共聚一庙的坛庙建筑群。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五百多年间,明清两朝二十多位皇帝在太庙祭祖,在天坛祭天,在先农坛、社稷坛祈求五谷丰登、社稷安定,不敢有丝毫懈怠。
现在的先农坛北门
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76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太岁殿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具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
先农坛平面示意图
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建筑雄伟高大,建筑面积1118.2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1.35米,明间、稍间前置六阶台阶,进深三间(12椽13檩)25.7米。其木构架结构形式基本与故宫太和殿上层类似。屋面单檐歇山式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头有卷杀。殿内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内总高15.97米。斗硕为七踩单翘双昂鎏金斗硕,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硕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硕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硕),补间斗硕96攒。殿宇前檐七间各开四扇格扇门,其余三面砌墙,格扇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殿内明间北部有神龛,无神像。
太岁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雨雷、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祗。明清时期,每年东至或翌年立春,或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
太岁殿东西配殿建筑面积各为755.3平方米。其面阔各11间55.56米,进深三间(6椽7檩)13.58米,前出廊,仅明间置五阶台阶,南北两侧于廊步尽头置如意踏跺三级。悬山黑琉璃瓦屋面,东西配殿大木构架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结点的柱头直接承载大斗,斗正面出梁头,侧面出檩枋,柱间用额枋相连接,柱头有卷杀,柱有侧角。殿宇通面阔11间,各开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门,彩画为龙锦枋心。
焚帛炉
太岁殿院外东南侧有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焚帛炉一座,为焚烧纸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阔6.6米,进深3.74米,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屋面,须弥底座,正面设三个大小不同的拱券门(中门稍大),四角有圆形磨砖圆柱,柱上砖制额枋处雕刻明代旋子彩画,上置砖仿木五踩单翘单昂斗硕,周圈有转角斗硕4攒,补间斗硕27攒。太岁殿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前有三出石阶,各六级。东西配殿各十一间,前出廊,有四级石阶。
民间俗语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那么何谓太岁呢?有专家说,“岁”与“年”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年,指春夏秋冬四季的一个轮回。岁,也是指轮回,但不是时间上的,而是指有“芒”的农作物,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一个生长的轮回。
天上有岁星(指木星),掌管着有芒农作物的生长,人间与之相应,便想象出来一个神明,就是太岁。元之前,多为民间祭祀。汉文化是农耕文化,祭祀太岁神也就成了必然。俗语所谓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究其真义,乃是太岁星当头,不宜动土的意思。
拜殿:
太岁殿的倒座房面阔七间,为拜殿。拜殿东南有燎炉,西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等。
拜殿
拜殿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0.96米,进深三间(8椽9檩)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台,正面置六阶台阶三个。后檐分别在明间、稍间置六阶台阶。殿内北部减去金柱四根,其木构架结构与宋《营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对六椽,用三柱”类同。拜殿及太岁殿均用金龙和玺彩绘。
先农坛祭坛位于内坛墙西北处,是一层方形砖石结构平台,四丈七尺(15米)见方,高四尺五寸(1.5米),四面各有八级台阶。
先农坛祭坛
坛北有红墙院落,正殿五间,坐北朝南,供奉先农牌位,东配殿为神库,西配殿为神厨。坛西北有宰牲亭,为重檐悬山式屋顶。
观耕台
观耕台是明清皇帝观看春耕祭祀时的礼台,现存为清乾隆十九年(1755)年建造(明代为木制高台)。
观耕台
观耕台占地面积约508平方米。台高1.9米,平面方16米,东、西、南三面设九级台阶,台阶踏步汉白玉条石边沿雕刻莲花图案。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龙云雕刻,地面方砖细墁。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筑,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台须弥座结构层次完全依《清式营造则例》规制,为典型的宫殿坛基建筑。
观耕台前原有皇帝谡田1.3亩,谡田意为皇帝耕耤之地。每年农历三月上亥日(阴历),皇帝率众官来此先祭先农神,然后到具服殿更衣,换下礼服,到谡田躬耕,然后由三王九卿从耕。
皇帝亲耕图
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明代往返4趟,清代3趟,然后上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们耕种,观耕终了。
因皇帝只是象征性的耕耤,后来人戏称这块谡田为皇帝的“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
具服殿:
俱服殿和观耕台为同一轴线上的建筑,位于太岁殿东南,俱服殿在观耕台之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先农时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场所。
具服殿
俱服殿建于1.65米的高台上,建筑面积392.5平方米,面阔五间27.22米,进深三间(六椽七檩)14.24米,前置254.5平方米的月台,月台与建筑台明等宽,南面设十级台阶,东西面设八级台阶。歇山绿琉璃瓦屋面,金龙和玺彩画。
1997年坛庙建筑有哪些,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将俱服殿及观耕台做了全面修缮。修缮中根据早期照片恢复装修原貌,即前檐五间通开四扇格扇门,后檐砌墙。格扇形制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并依室内彩画规格对外檐大木做了彩绘。具服殿为皇帝亲耕之前更衣,存放祭祀用品的场所。
神仓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神仓有“天下第一仓”之誉。据《唐土名胜图会》卷四载:“仲春吉亥日,皇帝亲到耕地”,“至秋夏,奏闻结实,就择吉日,贮之神仓。祭祀天地啐宗庙社稷时使次粢盛。”
神仓院占地面积约3435.9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从南向北为山门、收谷亭、圆檩神仓、祭器库,左右分列仓房、神仓、值房各三座。另全院从圆檩神仓后设墙分成前后两院,中设圆门。
神仓为圆形形制,建筑面积58平方米。直径8.6米,正南设五级台阶,无斗硕,屋面为圆攒尖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圆形平面上制檐柱8根,柱间用木板遮挡,南设四扇格扇门。室内除在原地平铺方砖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宽13厘米的木地梁,上铺木地板,此为贮粮防潮。神仓院建筑彩画,除收谷亭为雅伍墨旋子彩画外,其余均为皇家祭祀建筑特用的雄黄玉旋子彩画。
1994年,占用神仓院的单位全部迁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做了全面修缮。修缮时,根据现存窗框及早期照片,全院恢复原四抹头方格菱花格扇门窗,并于院四角增建格调一致的办公配套设施。
庆成宫
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当时叫做“斋宫”,是皇帝祭祀亲耕前斋戒的地方。但自建成后基本没有使用过。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称为“庆成宫”,成为皇帝行耕籍礼后,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茶果的地方。皇帝到先农坛祭祀并耕耤,代表新的一年春耕开始,并祈求能取得好的收成。
庆成宫大殿
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与内坛的几组建筑基本处于东西同一方位上,庆成宫明时为山川坛斋宫,清乾隆年大修后更名为庆成宫,作为皇帝行耕礼后休息和犒劳百官随从之地。
庆成宫坐北朝南,东西长122.84米,南北宽110.14米,占地面积13529.6平方米。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宫门、内宫门、大殿、妃宫殿(此名系2001年修缮中在四角套兽及某飞椽身上发现的题迹,因该殿名称无记载,故暂用此名),大殿、妃宫殿间东西两侧有东西配殿,内宫门与大殿间院墙东西各有拱券掖门一间。
庆成宫院落大门
庆成宫整体布局为院中院,内外宫门形成两个大的院落;建筑集中在轴线北部的同一高台上,周有围墙相连,形成一座封闭的院落;妃宫殿左右与配殿用围墙相连形成一小院;建筑高台两侧又各为一个院落,其后墙为庆成宫院墙,并在院墙上设墙体门,而院南墙与其相对应处开随墙门一座。
二、明代的地祗坛遗存
先农坛不光是皇帝祭祀先农,举行“耕籍礼”的地方,还是祭祀天地众神的场所。
“天下”是中国古代的“世界”,“世界”是佛教用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日本人用这个词翻译西文的world,其实是外来语,我国古代,本来叫“天下”。“天下”的意思是什么?是天底下。天底下是什么?是我们脚踩的大地。你坐飞机时从空中上往下看:山,高低起伏;水,蜿蜒曲折坛庙建筑有哪些,就是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地。
古代山川是代表“天下”。“天下”这个词看似平常,却暗示着一种视觉效果,一种在想象中居高临下俯瞰大地,一览无余的效果。“天下”是“天子”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东南西北,所有的山川、所有的水,全都归“天子”所有。所以,历代帝王都虔诚地祭祀山川。
史载,先农坛中祭祀天地之神的祭坛主要有天神坛、地祗坛两座坛台。
神祗坛平面示意图。东为天神坛,西为地祗坛,合称神祗坛。
天神坛,地处内坛南门外东侧,为明、清两代祭祀云、雨、风、雷诸神的坛台,分别供奉云、雨、风、雷诸神牌位。
地祇坛在天神坛以西,是祭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诸地的神坛台,同样是建于明朝。天神坛、地祇坛合称“神祇坛”。
地祗坛坐南朝北,也是砖石方坛,一层,面阔十丈,进深六丈,高四尺,四面有台阶,每个台阶各六级,坛南设青白石龛五座,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地祗坛示意图
1.五岳神位;2.五镇神位;3.五陵山神位;4.四海神位;5.四渎之神;
6.京畿名山、大川之神;7.天下名山、大川之神。
三座镂以山形,分祭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吴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北镇幽州医巫闾山、中镇翼州霍山)、五山(明代为基运山、翊圣山、天寿山、神烈山、纯德山;清代为启运山、天柱山、隆业山、昌瑞山、永宁山)诸神位。
中间的石龛内供奉的是五岳之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篱山)
在其东边一组石龛内供奉的是五镇诸神,所谓五镇指的也是五座山峰,具体是指山东东镇沂山、浙江绍兴南镇会稽山、陕西宝鸡西镇吴山、辽宁北镇医巫闾山和山西中镇霍山。
其西供奉的是五陵山,明清陵山的内容是不一样(上面名字是清代的,分别是:启运山、天柱山、隆业山、昌瑞山、永宁山。而明代则是:基运山、翊圣山、天寿山、神烈山、纯德山)
两座镂以水形,祭祀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渎(黄河、长江、淮河、济水)诸神位。
四海神位
最东侧供奉的是四海诸神,古代这四海所指的地理位置分别为:山东省莱州市的东海、广东省广州市的南海、山西省永济市的西海、河南省济源市的北海。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海域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所谓的西海和北海,很难让我们将它们与山西和河南联系在一起。
最西侧供奉的是四渎的神位,四渎指的是江、河、淮、济四条大河,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江、河、淮、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其中淮河、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故得与江河并列。(淮河、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现有的记载首见于《尔雅·释水》。
四渎神位
坛之东、西各有山水形石龛一座,东祭京畿名山大川神位,西祭天下名山大川神位。
天下名山之神,神龛使用的是山形花纹。这“天下名山”泛指国土范围内的大山。
天下大川之神的牌位,神龛使用的是水形花纹。这“天下大川”泛指国土范围内的大江大河。
细看这些石龛体量巨大,雕刻精美,上面的纹饰和其供奉的神位有关,比如山神的石龛上雕刻的都是山岳纹,而四海四渎的石龛上雕的则是海水纹。
地祇坛的牌位设置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小喻大、高度浓缩意境的手法,以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等高度概括性的称呼就将泱泱大国的万里河山尽揽于方寸之地。
中国的这些祭祀山川的老传统,祭岳、镇、海、渎,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祭。这种祭祀,属于皇家祭祀,皇帝没了,祭祀自然也就中断了。
可惜的是神祗坛现在都已无存了,但地祗坛原来供奉山岳江海的神龛却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2002年地祗坛幸存下来的石龛被移到了先农坛的内坛,并恢复了原来的排列位置,中间的祭坛却没有恢复,而是用绿植作了代替。地祗坛南侧的五座石龛分别供奉的是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和四渎诸神。
在地祗坛的东西两侧还分别供奉有京畿名山大川之神和天下名山大川之神。
京畿名山之神(泛指国都所在地行政区划内的名山)神龛
京畿大川之神(泛指国都所在地行政区划内的大川)之神的神龛
逐一阅读地祇坛神龛中这些诸神牌位,又学到了一些古代地理知识。原来古代所说的名山大川除了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五岳之外,还有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说。而这些牌位上所列的名山大川之名除了我们熟悉的五岳之外,其他的山名与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热门旅游景点相差甚远。有些山名甚至是从未听说,不知这些山所在地的政府官员若知晓这些曾经被皇帝带领众大臣顶礼膜拜的山峦就在自己的家门口时,是否也会借此促进一下当地的旅游开发?
北京的先农坛创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尽风雨沧桑,从本源文化的创意到为帝王服务的建筑而今成为文物圣迹,它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
如今虽然外坛已成先农坛体育场,但内坛在历史的洗礼中古柏成荫,修葺后的建筑群屹立其中老当益壮更显辉煌,成为古建博物馆。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内陈列着的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展》,使先农坛的全部建筑也成为其展览的组成部分,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韵味。
先农坛坛墙与内坛古树林
名声显赫的先农坛体育场
先农坛体育场位于明清两代皇家祭坛“先农坛”外坛原址上。体育场始建于民国时期的1936年,初建时定名为“北平公共体育场”,占地16800平方米。农坛育场不仅是北京市修建最早的体育场,也是北京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唯一的大型公共体育场。
拟于1935年举行的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由北平市承担举办任务。但北平自1930年以来,一直也没有修建正规的体育场。于是,时任市长袁良于1934年11月1日在市立体专开学典礼散会后,亲偕主管教育的社会局局长乐永年、体育督学李洲,去先农坛东坛进行勘察,并当即决定在该处修建北平市公共体育场。修建公共体育场这项工程因受到人事变动的影响,一直延至1936年春才正式奠基(奠基石原立于体育场北门楼西北墙角,解放后扩建时移去)。
先农坛体育场(原先农坛外坛旧址)
这项工程由北平公和祥建筑厂承包。社会局委派北平市体育委员会委员焦嘉浩(后到台湾,曾任台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及全酒森(30年代北平市篮球代表,后退休在京)两人监工。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除看台的罩面、安装门窗,以及看台下(运动员宿舍)的地面铺水泥外,其余工程均已竣工。当时的看台,由于缺乏科学的计算,浪费很多空间(每阶层距离过高,走道也太宽),所以仅能容观众15000人。
日寇侵占北平后,由汉奸江朝宗领衔组成了“地方维持会”。他们当时对所谓的“公共体育场”不屑一顾。直至1938年春,“地方维持会”撤销,始由“北平市政府教育局”批准,委派焦嘉浩为场长,以及天津南开大学任教的周炳麟为管理员,进驻场内开始办公。这样,“先农坛公共体育场”的匾额,于1938年4月才在东大门悬挂起来。
1940年春,敌伪“华北运输公司”占用了先农坛体育场大部分地面囤积粮食,只留下田径场及东大门内几块篮、排球场。在东大门设有门卫,来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经常受到阻拦,大大影响了体育场的使用。
抗战胜利后,先农坛体育场被国民党军队辎汽22团占据,运动场地被毁,上面停满了卡车,整天马达轰鸣,噪音不绝;看台下面的房屋也被毁得不像样子,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不仅大型足球和田径比赛无法在此举行,就连想进场锻炼身体的学生和老百姓,也都被持枪警卫拒之于门外。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多次对先农坛体育场进行改建和扩建。先农坛体育场进行了多次扩建。1954年和1955年,先农坛先后两次改建和扩建,看台由原来的10级增加到26级,容纳观众由原来的15000人增加到28900人。田径跑道由原来的三点式(篮曲式),改建成椭圆式400米跑道的标准场地,并架设高度为38米的钢架结构照明灯塔。
1984年,体育场改建为塑胶田径跑道和草皮足球场。为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1986年11月至1988年9月,先农坛体育场拆除重建,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改建后中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体育场内有20个观众区,可容纳观众30000人,主席台上有624个座位。比赛场地长108米,宽68米,四周有塑胶跑道,场内装有现代化的灯光、音像、通讯设备和大型彩色屏幕。看台下有贵宾室,展览室,研究室,教室,训练房和休息室等设施。由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玻璃钢座构成的看台,配上紫红色环形塑胶跑道和绿茵似毯的草地比赛场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作为一个体育场,这里甚至被写入中共党史。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纪念大会就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当时全北平有超过3万名党员和市民出席,“不但是看台上黑压压一片,就连内场的地上都坐满了人。”两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的纪念大会也是在先农坛体育场举办的。
当然,体育仍是这里的主题。解放初期,足、篮、排球和乒乓球等几乎所有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都设在先农坛。实际上,先农坛当之无愧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中心。
早在解放初期,先农坛体育场就成功举办了北京人民体育大会、北京市工人运动会等大型的体育盛会,是北京市公共体育的起源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农坛举行的运动会
五十年代中期先农坛体育场的足球赛
在建成后的第70个年头,位于北京南二环边上的先农坛体育场已不复往日的喧嚣。自从北京国安队离开这里后,先农坛体育场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的训练场所。足球训练场里,女足队员们摆上足球开始进行分组对抗,一楼之隔的综合训练馆,在体操房和乒乓球训练馆里也重复着日复一日的枯燥故事。然而,今日的沉寂无法抹杀先农坛体育场在中国体育史上的地位。作为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公用体育场,先农坛体育场甚至可以说是这70年北京和中国体育史、甚至整个中国体育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2年8月,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先农坛体育场观看比赛
简陋的体育场并没有影响吸引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这里来过世界田径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扎托皮克,他是捷克斯洛伐克长跑运动员,曾先后6次刷新5000米、10000米等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在1956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他惊人地夺得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跑3枚金牌,不仅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他在先农坛轻松奔跑的风采至今被当年的目击者津津乐道。
这里也来过世界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守门员之一列夫·雅辛,他“蜘蛛人”的称谓在这里没有得到体现,因为中国足球队给他表演的机会太少。
1955年毛泽东在先农坛体育场观看了一场足球比赛并赛后接见运动员
毛泽东一生仅仅在现场看过一场足球国际比赛,就是在先农坛体育场。那是1955年,老人家聚精会神地看完中华体总体训班与苏联泽尼特队的比赛,看完还与双方运动员一一握手。
周恩来总理甚至多次来观看过国内比赛。1959年全运会足球比赛八一队对北京队,中场休息时场内突然全场起立,原来周恩来总理忙里偷闲来观看下半场的比赛。1957年6月,中国队与印度尼西亚足球队在先农坛体育场进行世界杯外围赛。新中国的第一场世界杯外围赛竟然吸引了总理周恩来、三个元帅副总理(陈毅、贺龙、聂荣臻)来观看。
在1957年以前,周恩来在印尼万隆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轰动了世界外交界,所以比赛完后输球的印尼运动员与他握手也很激动。至于另一位超级球迷邓小平则更是多次到先农坛看球,1974年他第二次复出不久,就赶到先农坛看了北京队和塞拉利昂队的比赛。
先农坛体育场田径场还是中国女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地方。1957年11月17日,20岁的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以跨越式越过1.77米,打破当时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国际田径界震惊了,郑凤荣成为那一年中国青年女性的头号新闻人物,而先农坛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现在的先农坛体育场
如今的先农坛体育场,南倚南护城河,东与天坛公园隔街相望,北距天安门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北京市大型体育场馆之一。作为一所综合性体育场馆,先农坛体育场内还设有先农坛田径场,先农坛网球场,ET网球场,和一个室内田径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先农坛体育场不仅成功地举办过多次大型体育盛会,也是北京市民健身活动的首选之地。
体育场西看台(主席台、贵宾席、记者席、运动员席)上设计了钢架彩色钢板雨棚,看台上部设有记分牌控制、电视广播录音、传真、播音、摄像等工作间。南看台上方设有一高10米、宽24米得我国自行设计生产得第一块大型彩色屏幕,可显示文字、图像照片,转播彩色彩色影视节目。
体育场的外形轮廓为椭圆形,79根框架结构支柱明露,外缘从支柱外悬3米。装饰上衬以白色墙面,较为简洁。大面积古铜色铝合金门窗、茶色玻璃、拱形门窗及孔雀蓝波形彩色钢板雨顶棚,与先农坛特定得古建筑环境相呼应。椭圆形得体形,配以看台上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得玻璃钢座椅以及红紫色环形跑道和绿茵球场,从高处鸟瞰,使人自然产生“五色土”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