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天,我在哈萨克斯坦等你来喝粥
前 言
哈萨克族的民俗禁忌甚至可以写成一本书,当然有好的,也有没有根据的,就像中医一样,争议比较多。
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哈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 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被称为没有孤儿,没有乞丐的民族。
传统节日
哈萨克先民的传统节日是“诺吾鲁孜”节,流传至今,与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十二生肖纪年法密切相关,这一天(阳历3月22日前后)昼夜相等,被看作是“交岁”之日。哈萨克语“诺吾鲁孜”意即辞旧迎新。
“诺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疙瘩、盐、肉,水等做的“诺吾鲁孜粥”,还有储存的冬肉和水果等。这个粥特别好喝,而且营养很好,无添加,全部原料都是未经加工的。每逢这个假日,各地地方政府和各大商家,公司都会举行免费喝粥的活动。每年的春天,我在哈萨克斯坦等你来喝粥!
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新衣服,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喝“诺吾鲁孜粥”,吃节日饭时,每家每户都会把一只羊头奉献给老人。老人在接受这种礼仪时,口念祝词,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草原上当然少不了唱歌跳舞和各种运动、比赛啦
诺吾鲁孜粥
此外哈萨克族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库尔邦节”。
肉孜节持续3天,大家都穿新衣,互相拜节。
肉孜节之后70天是回历新年,因在新年期间要宰杀牲畜进行“献牲”(库尔邦),所以称为“库尔邦”节。节日里,哈萨克族居民家家打扫卫生,准备“包尔沙克”(炸油果子)和各种点心。家家宰羊,切成大块清炖,请来客食用。
饮食文化
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其饮食习惯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畜牧业紧密相关,他们的食品以肉、奶、茶、面等为主。哈萨克族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
手抓肉
肉食中羊肉占有较大比重。最主要的吃法是手抓羊肉,即清炖羊肉。将宰杀后的羊肉切成大块,放进锅中,清水煮熟。吃时放些洋葱,味道清香可口。按传统,每年十一二月时,将膘肥体壮的牛、羊、马宰杀后用松柴烟熏干,可以保存到来年的六七月份。哈语称之为“索古姆”。其中熏马肠味道香美,是待客上品。
马场子
哈萨克族的奶制品主要由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酿成。奶制品的种类主要有鲜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酥酪、奶糕、马奶子等等。其中马奶子是哈萨克牧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马奶酒
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摄入动物脂肪较多每年的春天,我在哈萨克斯坦等你来喝粥,加之所处之地夏季干热、冬季寒冷,因而饮茶成为哈萨克族的习惯。茶中含有芳香油,有消食、提神、醒脑的功效。大量饮茶,冬能驱寒,夏可除病,又能帮助消化,所以哈萨克牧民中有“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甚至认为“无茶则病”。黑砖茶是哈萨克族人的首选,次为茯茶。烧茶的方法通常是先将茶放进壶中煮上一段时间,有的还添加丁香、酥油、胡椒等香料,最后放少许盐,其味浓郁芳香。也有在上述做法基础上加奶制成奶茶,这种茶更是诱人垂涎。
奶茶
哈萨克族的面食-馕
相对而言,哈萨克族的面食比肉奶类食品要少,但仍有本民族的一些特点。比如馕(面饼),是用两口小平锅合在一起烤制的。这种做法现在已经失传,因为现在有烤箱,不过传统的做法更好吃,我先时候吃过,还没忘记那个味道。目前只有在民族风情村里吃到这样的馕了。
铁板馕
再如面条、面片,是用手工擀制,分肉面和奶子面。
另外,哈萨克族的面食还有“包尔沙克”,是用奶子、盐水和面,将面切成菱形,放入油锅中炸熟的一种油果子。
包尔沙克
还有炒小麦,即把小麦除皮后,用羊油炒熟,碾成粉末,与茶一起搅拌后食用。
生活习俗
以牧业为主的哈萨克人把搬迁当作生活中的大事。搬迁时,他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具上面要盖上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要帮他们卸东西、搭毡房。尔后向新来户送饭食。大大减轻了搬迁时的负担!这种在搬迁中先来户款待新来户的习俗叫做“艾露勒克”。
搬家
哈萨克族人有互济互助的习俗。按照这种习俗,如有人遭受自然灾害(如风雪灾害、火灾、水灾等)而生活困难时,所有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与济助。有的送衣服,有的送粮食,有的送牛羊,有的送毡房的木架、绳子等等。他们比谁都明白,这样才能战胜牧区恶劣的生存环境!
婚俗
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中存在过“哈凌玛勒”制度哈萨克族婚礼习俗,也就是彩礼。哈萨克族的婚礼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婚礼仪式要在女方家举办三次,第一,说亲——“库达拉苏”,由男方家长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礼物,款待来人,商定订婚日期;第二,订婚——“乌勒特热托依”,这是婚礼中的重要仪式,从此将男女双方命运联结在一起,其中有送礼、宰羊、踏水礼等内容;送彩礼,是给女方各种结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须是奇数;第三,出嫁——“托依”,在这个仪式上,要唱许多婚礼歌。在男方家举办的仪式有两次,一是“吉尔特斯”,就是男方要择一吉日子向众人展示自己到底为新娘准备好了哪些物品、彩礼哈萨克族婚礼习俗,让大家观赏。二是迎亲——“克灵推斯如托依”,将新娘迎进家门,揭开婚纱。这一系列仪式的规模不同,每次仪式都要进行设宴、唱歌、跳舞、赛马、姑娘追、叼羊等各种娱乐和体育活动。婚礼结束后,新娘将原来代表年龄的小辫梳成两条大辫,并在一年内披戴“结列克”(头巾)。
新娘
订婚之日,女方家要宰羊款待客人,要给未来的女婿吃羊胸部肉,羊要挑选红毛白头或黄毛白头的羊宰杀,表示以赤诚、纯洁无瑕的心来定亲,切忌宰胸部有黑毛的羊。当客人吃完专门宰杀的羊肉和马奶子等食品后每年的春天,我在哈萨克斯坦等你来喝粥,女方的家人给男方家的人端送一大盆煮熟切成碎片的羊尾巴油、羊肝和酸奶搅拌而成的食物,让客人们品尝此食物,意在希望他们的生活像羊肝那样香,像羊尾巴油那样富足。
礼仪仪式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富有游牧文化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长辈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现在,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要举行割礼。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骑马礼等。
摇篮礼
待客习俗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而且,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哈萨克族有一句俗语:“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买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
哈萨克族禁忌
“哈萨克人有40种禁忌”,这里的40不是具体数字,这里时很多的意思。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哈萨克人不射杀天鹅,忌吃天鹅肉,认为谁要伤害天鹅,必然会遭遇不幸。所以,天鹅是哈萨克族的标志。
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讳抠鼻孔、吐痰、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习惯。
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直冲家门,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骑马快到家门时,要放慢速度。忌持马鞭进毡房,认为是寻衅打架的。忌讳客人从火炉右边入座和坐在火炉的右侧,因为右侧是主人坐的,也不要坐在放食物的木柜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客人的坐位应听从主人的指引;吃饭、喝奶茶时,不能用双脚踩餐布,更不能横跨过去,在餐布收拾之前,最好不要离去。如果临时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从主人跟前走过,必须绕别人背后走;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走进配餐的地方,忌讳客人乱动餐具,更不能用手拨弄食物或掀开锅盖,主人递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应高兴地接受,喝奶茶不应喝一半剩一半而离席,喝马奶子也应一饮而尽,不然会使主人扫兴。就餐前后,主人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乱甩动哈萨克族婚礼习俗,应用毛巾擦手,并有礼貌地送还毛巾;如果天色已晚而留宿,不要拒绝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则被主人误会。
不准青年人坐上席,不准将自己碗中的食品分给别人吃,不准接近嗅闻饭菜,不准在吃饭时打哈欠等。
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也不能用手指或棍棒清点人数。不要用脚和棍棒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
这些禁忌和习俗传承了几千年,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了很多改进,现在很少有人在乎这些了,但是,毕竟是游牧文化的一部分,牧区的人还是特别重视这些习俗,婚礼当然是保留了很多传统,有幸能参加一次哈萨克的婚礼,对生活在大城市的你来说是一个特别的体验。
请帮忙点亮右下角的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