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02姓名:课程名称【编号】:民间文学【0006】(横线以下为答题区)名词解释题1.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民间故事:属民间文学的一种。大致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五类。内容多赞美勤劳勇敢、忠贞诚实、助人为乐的品质,嘲讽自私自利、阿谀奉承、仗势欺人的行为。往往富于幻想色彩。语言生动、幽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梅葛:是彝族的创世史诗之一,整部诗篇约4600行,全部曲调以梅葛调子演唱,并通过口头流传方式保存下来,由创世、造屋、婚事、恋歌和丧葬四部分组成,是一部系列创世史诗互渗律:由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提出,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以集体表象为形式、以互渗为规律的前逻辑式神秘思维,这种思维相信人与外界事物之间有着部分或整体的等同,二者可通过神秘的方式来彼此参与、相互渗透,形成极为独特的认识过程。时政歌: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9:幽默笑话:运用善意的嘲笑方式,并且将其放大,使之成为人们嘲笑扬弃的对象,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10.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传统道具戏的一种。木偶戏是通过艺人操纵木制偶人并口唱曲词来表演的道民间叙事长诗是民间文学体裁之一,是一种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韵文或韵散结合的民间诗歌。民间叙事长诗的内容题材主要是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2017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时代性。叙事性是民间叙事长诗的突出特点,叙事与抒情的融合是叙事长诗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擅长运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塑造个性鲜明、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传说都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其次体现在它的文化史的价值,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背景特征,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文化具有很重要的考证价值,另外,这些传说都具有传奇性,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具有一定的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贴近生活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物质民俗名词解释,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变形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这一点是民间故事区别于神话的主要特征。泛指性一般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是含糊的、不确定的。故事的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力也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上。有浮生萦云(故事篇)。这点是故事区别于传说的主要特征。传说总是尽力把情节落实到确定的人、事、物上,尽管那情节是虚构的。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物质民俗名词解释,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

人物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形象类型,即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如巧媳妇型、呆女婿型、机智人物型等。同一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生发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多种说法2017年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同一母题会表现为多种异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称为“类型”。类型分析时故事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以至于故事类型的研究成为一种分支学科即故事类型学,在这方面曾出现大量论著。当然,类型化不仅是民间故事的特点,神话、传说也有类型化的表现,但故事的类型化更为突出,可以说故事是类型化最强的一种叙事文体。与类型化相关的是,故事对人、事物、景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Aarne,.)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以及某些其他欧洲国家的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物质民俗名词解释,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该索引发表后,影响很大。

192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汤普森(,Smith)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由五大部分组成: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故事.第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品种。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区别主要有四点:其一,作者的差异。其二,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而作家文学以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其三,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而作家文学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相比,有一定差距。其四,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7.史诗的叙事特性在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神圣与崇高。史诗阐述的是世界本源问题,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历史,一个民族英雄的颂歌,凝聚了祖祖辈辈对祖先的追恋和敬仰。演唱史诗是一个神圣的过程,不能出现差错。另外,史诗多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祭典的场合演唱,演唱本身具有庄严性。以人物形象作为逗引素材的歇后语占有很大比例。这些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名人,包括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人物、当代社会名人等。歇后语中经常出现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他们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和传统评书等,其中的一些生动典型的人物在歇后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另一类是无名无姓的类型化人物, 如残疾人、乞丐、穷人、蠢笨的人等,他们是最易于被人拿来取乐的对象,也有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人物类型。 三.简述题 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神话的产生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同大自然的斗争结合在一起。

当时 生产根据简陋,变幻莫测的自然力对人类形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原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处于极 为幼稚的阶段。举凡日月的运行、昼夜的变化、水旱灾害的产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们迷惑、惊奇和恐慌。 诸如此类的自然现象,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 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意志的;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 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感的神的主宰。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 神化了。原始人不想屈服,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减轻劳动,保障生 活。他们把这一意志和愿望通过不自觉的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于是便有了神话的产生。由此 可见,神话是原始人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 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纯地方性传说 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 的由来。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 久的了。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神话有高度幻想性,通常情况下都与整个人类有重大关系,承载了人类的精神;传说通常并不可信,但 大多数依赖于一定的背景而生,绝大多数无法考证;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 愿望。 宗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从仅仅是生存向社会属性出现后,自然的有意识地崇拜自然,是一种群体性的崇拜。宗教是一种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这个词源自哪里呢?在东方语言中,宗教本不为一 联缀词,《说文解字》中提到:“宗者,尊祖庙也,宗教人士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 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 四.材料分析题 美情趣与欣赏水平,在技术上也难以充分展示演唱者的专业水平。因此,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开始探寻民族声乐的创新之路,他们在传统民歌音 乐的基础上用现代创作技法结合现代审美意识对其进 行改编,创作出一批集民族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优秀改编民歌,为我国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贡献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倍受中西方人喜爱的两部经典爱情悲剧。

目前虽然有大量文献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但大都局限在主题,人物和风格的对 比方面。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对这两部作品的意象 分析,以及从中西悲剧的心理对悲剧结构的研究比较少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而为转型时期的文化提供一点启示。本论文首先针对悲剧主题、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风 格五个问题进行理论论述,而后进行对比分析。然后,作者采用比较文学新型的研究方法―—平 行研究进行分 析,着重从悲剧美学以及悲剧心理的角度, 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中外名著进行 实例分析研究。首先梳理其表面的趋同, 再探究分析其深层的差异之处。接着,作者针对这两部悲剧在主题、 人物、冲突、意象和结构五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作者认为,在爱情模式 上,《罗密欧与 朱丽叶》的爱情是狂热的、无所顾忌的;而《梁祝》中的爱情是含蓄、坚贞不渝的。在揭示悲剧命运的表现 手法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必然 性主要是为了达到西方文学所谓的震撼的悲剧效果;而《梁祝》悲剧 的必然性主要是为了取得动人的悲剧效果。此外,在人物性格方面,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表达、捍 卫爱情方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