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肥乡区坚持“六抓六有”开创乡村社会治理新局面

推动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

——河北省民政系统推动婚丧习俗改革做好社会治理大文章

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

邯郸市肥乡区坚持“六抓六有”,开创了乡村社会治理新局面。

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

秦皇岛市举办的一场“礼敬生命·绿色殡葬”集体公祭活动现场。

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

张家口市人民公墓博爱园节地生态安葬示范园区

2020年5月20日,河间市在丰尔庄园内举办的第二届“零彩礼”集体婚礼上,4对新人在现场喜结连理。

婚丧习俗改革,是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对于推动社会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推动婚丧习俗改革。

2018年、2020年,省民政厅先后印发《河北省婚丧嫁娶革新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充分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婚姻习俗改革工作的通知》,对婚丧习俗改革工作作出部署。

而今,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全社会逐步树立起文明节俭、绿色生态的婚丧新风尚,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正在陆续上升为推进婚丧习俗改革的制度规则。

一堵一疏,“云”上祭扫已渐成祭祀行为新习惯

2020年4月4日,又逢清明。

打开祭祀网站,献上一束菊花,秦皇岛市民郭先生在祭拜栏里写道:爸爸,和您说说妈妈的情况,您在天堂是不是也看到了……

没有燃烧的纸钱,没有炸裂的烟花爆竹,没有跪拜……和郭先生一样,这个清明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网络祭拜。

在网络祭拜中,他们可以献花、上供、点烛,可以上香、祭酒、献歌,还可以一诉衷肠:

“你走6年多了,我也在一天天老去,宝宝转眼就9岁了……”

“在这里给你们献杯酒,二老慢慢喝吧!”

“鹏,昨天忘了告诉你,儿子的婚礼上我忍住没哭……”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网络祭拜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河北省民政系统推进婚丧习俗改革中,特别注重引导广大群众把文明节俭办婚丧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一方面通过出台法规等形式,对一些传统陋俗予以明令禁止;另一方面,积极开通网上祭扫平台,开展集体公祭等活动,为群众表达哀思拓展渠道。

在这样的探索中,秦皇岛市的做法比较典型。

2018年3月27日,秦皇岛率先在全国出台《祭祀管理办法》,以立法形式规范祭祀行为,得到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肯定,国内媒体纷纷予以关注。

该市出台的这项法规,总共24条,不仅对各种祭祀陋俗明令禁止,还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对封建迷信祭祀用品的生产、经营、运输等行为,做出了处罚规定。

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祭祀活动中不得有燃放烟花爆竹、随意抛撒纸钱、在居民区内搭台唱戏,以及搞封建迷信活动和淫秽、低俗表演等行为。第十二条则规定,禁止生产、运输、经营、使用锡箔、冥钞、纸钱、纸扎等封建迷信祭祀用品。

“《办法》的出台,为我市扎实推进祭祀管理工作,树立文明祭祀新风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秦皇岛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该市在改革探索中,还推出了多种疏导性的举措。

每年清明节,该市民政局都会在市殡仪馆和长安陵园组织开展“礼敬生命·绿色殡葬”等集体公祭活动,通过祈福寄语、敬献鲜花、网络祭祀示范区、群众代表念祭文、古筝弹奏、默念亲人等文明、新颖的祭奠形式,引导群众文明祭祀。

今年,秦皇岛市民政局联合市文明办、市林业局等共同发布了《关于清明节期间安全环保文明祭祀的倡议书》等,倡导采用网络祭扫、鲜花祭扫、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推进移风易俗河北婚礼风俗,树立文明祭祀新风。

网上祭扫平台的开通,进一步引领了文明新风尚。目前,秦皇岛祭祀网已注册纪念堂2185个,未设立纪念堂而前来该网站祭奠亲人者还有很多。据统计,光今年清明节期间前来“云祭扫”的人数就超过了12000人次。

伴随改革的推进,不仅在秦皇岛,在整个河北,有条件的殡葬服务场所纷纷开通了网上祭扫平台,同时都在积极开展代理祭扫服务河北婚礼风俗,满足广大群众缅怀亲人的祭扫服务需求。

轻烟无火,“云”上祭扫,已经成为每一次祭扫时刻的新选择。

突破瓶颈制约,推进公益性纪念堂和公益性纪念林墓地建设

张家口市人民公墓西祥园内,一位逝者正在下葬。

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墓穴,卧碑下面没用水泥构建,骨灰坛直接深埋到土壤里。

“这种骨灰坛也是可降解的,几年后骨灰就会和大地融为一体。”工作人员介绍,这位逝者生前选择的,是一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而这种方式,正是河北丧葬习俗改革中所大力倡导的方式之一。省民政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殡葬管理工作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市、县殡葬管理机构要根据需要,适时组织节地生态安葬集中活动,为城乡居民提供骨灰撒海、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服务。

2017年开始成为全国25个地(市)级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张家口,在有效破解土地制约,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推进公益性纪念堂和公益性纪念林墓地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

“多年以来,土地都是影响殡葬改革的瓶颈因素,我们牢牢把握住张家口市2020年—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契机,有效破解了这一瓶颈制约。”张家口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严格遵循城乡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林业保护利用规划和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同步启动全市公益性公墓和公益性纪念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张家口市明确要求,全市除桥东区、桥西区、经开区外,每个县区规划一处公益性墓地和公益性纪念堂;没有公墓的县区,将公墓建设用地列入规划编制。乡镇至少规划一处公益性纪念堂和公益性纪念林墓地。农村根据辖区人口数量、地理环境和丧葬需求,规划符合本村发展的公益性纪念堂和公益性纪念林墓地,可本村独立建设,也可多村合并建设。

该市还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思路,精心设计,高位推动,建立了“四级书记”抓殡改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创建了殡葬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制定《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殡葬改革配套文件。

在张家口的探索中,市、县财政每年都要从本级福彩公益金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市级重点支持市管区公益性纪念堂和公益性纪念林墓地的建设,各省直管县负责本县区公益性纪念堂和公益性纪念林墓地建设的专项补助。

同时,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对公益性纪念堂和公益性纪念林墓地建设监管,还纳入了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测评体系,对县区、乡镇、村因工作不力,造成工作推进迟缓等问题,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2020年,张家口市民政局以“传承生命价值,体现人文关怀”为服务宗旨,在全面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在8个县区、市殡仪馆及人民公墓智慧殡葬进行了试点尝试,全市殡葬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县区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怀安县从严管理执法,火葬区火化率从原来的20%提升到了99%;宣化区龙尾山公墓迎合群众需求,骨灰盒寄存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按日、月、季、年收费经营,创新祭祀模式,注重公益殡葬,群众满意称赞;下花园园北公墓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建成占地1400平方米的节地生态安葬园;涿鹿县五堡村纪念堂公益属性,低碳祭扫得到了村民认可;沽源县丰元店乡扇子沟村利用荒山林地复合建设公益性公墓,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制约瓶颈问题;万全区各部门协调联动,严厉打击殡葬违规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6月23日,召开了全市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总结交流大会,8个县区和市人民公墓、市殡仪馆分别汇报殡葬改革试点成果,通过举办图展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加深各区县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借鉴,既有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又有实践上的直观感知,效果明显。

典型示范的经验正在不断扩散,河北全省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之中。一大批惠及群众的公益性公墓开始建设,它们建设在荒山瘠地,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土地空间。很多人开始为逝者选择骨灰撒海、树葬、花坛葬等方式,选择奔赴生态之约。

抵制“天价彩礼”,为婚俗改革树立文明节俭新风

5月20日,河间市丰尔庄园,花似锦,草如茵。

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

一片祝福声中,4对新人喜结连理。

这是一场特殊的婚礼——特殊之处,在于所有参加婚礼的新人,都用自身行动移风易俗,坚持婚嫁“零彩礼”。

“天价彩礼”已经成为乡村婚嫁中一种别样的痛。在省民政厅的有关部署中,要求各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有利于婚丧习俗改革的良好环境,而河间市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河间的有效经验之一,是注意培育和树立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

2017年底,河间市委书记尹卫江为本市一对“零彩礼”小夫妻送祝福的信息,被新华社以“这位新娘结婚不要彩礼河北婚礼风俗,竟收到了来自市委的礼物和祝福”为题在新媒体专线播发,各级媒体跟进报道,群众纷纷点赞,社会反响强烈。

以此为契机,当地决定采取有力措施,向农村婚嫁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宣战,拉开了大力推动婚俗改革的序幕:该市和所辖乡镇分别成立了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手册》以及工作实施方案,指导村委会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同时全市615个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

继2017年推出“零彩礼”新娘刘莹莹的事迹后,2018年,该市再次将新婚夫妻付广森、钟琳拿出婚礼节省的6万元捐助红色旧址修建项目和贫困户的事迹,吸引各级媒体广泛关注。

紧接着,河间决定为这些敢于站在风尚前沿的新人,举办一场简朴而隆重的集体婚礼。2019年5月20日上午,30对“零彩礼”新人身穿中国传统礼服,分别以行佩绶礼、却扇礼、合卺礼的传统方式缔结百年之约,迈入神圣的婚姻殿堂。

这些新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国家民政部、省市各级领导为他们颁发了“移风易俗家庭”证书,并送上新婚祝福。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还以《河北河间:移风易俗30对新人结婚“零彩礼”》为题播出了他们的人生幸福时刻……

为了让婚嫁新风俗在全社会开花结果,河间市的政府部门开始全体“总动员”,纷纷加入了为婚俗改革提供服务的队伍。

该市人社、民政、农业等部门协调联动,开展大龄未婚青年职业技能、电商创业、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妇联、共青团发挥组织优势,建立两个“公益红娘微信群”,为大龄未婚青年牵线搭桥,提供婚介服务;市卫生健康局、教育体育局等部门为“零彩礼”新人在孕前优生体检、子女入托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十余家爱心商家推出对“零彩礼”新人的特色优惠活动……

而今,在河间,“不要彩礼,嫁给爱情”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的新流行语。

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_河北婚礼风俗

今年5月20日,“零彩礼”集体婚礼再次如期举行。出于防控疫情的考虑,除了丰尔庄园这个主会场外,还分别在束城镇、黎民居乡设了四个分会场。因为希望能共享这一美好时刻,远在成都、北京的3对新人,也通过连线方式加入进来,隔空举杯,牵手盟誓。

而在更广阔的河间城乡,“自觉抵制天价彩礼、迎亲队伍不请鼓乐队、婚宴请亲吃大锅菜、婚庆时间仅一天”已初步形成风气。据统计,自2018年全市千人移风易俗大会召开以来,全市共有1880对新人结婚,每桩婚事同比减少彩礼10万余元,共计节省金额约1.9亿元,涌现出“零彩礼”新婚夫妻72对。

坚持“六抓六有”,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推进婚丧习俗改革,省民政厅提出,要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组织城乡居民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破除婚丧陋俗。邯郸市肥乡区通过探索,不仅初步实现婚俗改革,还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肥乡区的探索中,把“抓组织体系,让民风治理有人管”放到了首位。

该区把转变社会风气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成立区、乡、村三级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邯郸市肥乡区坚持“六抓六有”开创乡村社会治理新局面,由三级书记任组长,层层制定方案,全力推动落实。

全区党员干部走在婚俗改革、抵制彩礼最前列,区、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带头签订“婚俗改革、抵制彩礼”承诺书,公开承诺事前报告、婚事新办等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区9.88万户家庭签订各类承诺书14.5万余份,实现了全覆盖。

肥乡区还特别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抓自治体系,让红白喜事有标准”作为改革重要路径。在该区,各村根据村规民约并经村民自治程序制定约束规定,对操办红白事的席面规模、用车数量、办理天数、待客范围、仪式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所有村全部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村内乡贤能人、红白事具体操办人作为理事,通过协助操办红白事促进文明乡风落实。

为了能让文明之风劲吹,肥乡还重视“抓宣传体系,让群众心中有目标”:建立区、乡、村三级“心连心”微信矩阵群,将全区265个村和所有机关单位微信群纳入一张“同心网”。积极利用“心连心”微信矩阵宣传平台,开展婚事新办、“零彩礼”宣传,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组建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倡导文明新风。相继举办“百对新人集体婚礼”“百对最美母女抵制彩礼美丽乡村行”等活动,树立“零彩礼”典型1000余例。

此外,肥乡还不断“抓服务体系,让婚事新办有平台”“抓政策体系,让破旧立新有章法”。

围绕服务,区妇联搭建“心连心·鹊桥会”“心连心·缘来是你”等免费微信婚介平台。区、乡、村三级妇联组织牵头建立义务红娘队380支,每个村都有3-5名义务红娘邯郸市肥乡区坚持“六抓六有”开创乡村社会治理新局面,吸纳巾帼志愿者、热心大姐、爱心女性等广泛参与志愿服务,从事线上、线下免费婚介服务。定期举办集体婚礼,倡导“零彩礼”、无酒宴。区民政开展婚前、婚后辅导服务,倡导婚事新办,减少婚姻家庭纠纷,增进婚姻幸福。

区人社、金融、税务、卫健、教育、行政审批等相关职能部门综合施策,释放正向激励效应。建立地方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名人颁证制度。同时,村民家中遇有婚事,要向村民事务理事会主动报告,对不报告或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采取取消星级文明户评选资格、在电视台公开曝光等约束措施。

“抓严管体系,让违规操办有代价”,使肥乡的治理体系更完整有效。该区建立常态巡查制度,由宣传部、民政局等组成婚俗改革巡查组,到各村开展即时巡查、随机抽查。一旦发现违规操办的,当场进行处置。目前,已公开曝光乡镇党委书记3名,村党支部书记19名,当事人19名。

而今,“六抓六有”已经成为肥乡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经验。经过治理,该区婚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和“天价彩礼”歪风日渐式微。村民操办支出大幅下降,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进一步趋于规范。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等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2019年,肥乡区移风易俗工作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