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用英文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还热衷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世纪初期,西方甚至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半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

李大钊更是高度评价其“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中,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他在北大梳着辫子任教,遭到同学嘲笑,却又振振有词:“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使人哑口无言。

希腊悲剧的文学意义_希腊文学传统时间_希腊结婚传统服饰图片

本文与大家一起回忆欧美同学会这位“不一般”的会员。

希腊结婚传统服饰图片_希腊悲剧的文学意义_希腊文学传统时间

早期留学书写传奇

欧美同学会现存最早的会员录是1914年编辑的,封面题名为《欧美同学会会员录》,共收会员273人,辜鸿铭赫然在列。

辜鸿铭的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以捕鱼为生。到了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躲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时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

到了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这一辈,因他不喜欢从政,所以帮助英商布朗经营槟榔屿的橡胶园,颇得老板信任,逐渐成为密友。

辜鸿铭是辜紫云次子,取名汤生,妈妈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葡萄牙语,父亲讲闽南语、英语、马来语。在这样的氛围下,辜鸿铭对语言的敏感度以及接受速度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他混血儿的体态、超凡的天赋、伶俐的言行都深得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的喜爱。布朗将他收为义子,从小培养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40年,英国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布朗对辜鸿铭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867年希腊文学传统时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把10岁的辜鸿铭也带走了。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在中国留学史上,辜鸿铭出洋留学时间之早、年纪之小,能与之比肩者,寥寥无几。

布朗对辜鸿铭的学业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14岁那年,辜鸿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义父为他开设的各种课程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获13个博士学位,被送到德国学科学。不久,他考入莱比锡大学,获土木工程文凭。回苏格兰后,又进入古老的名牌大学——爱丁堡大学就读。期间他坚持学习希腊语、拉丁文等,陆续通过了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等科目的考试,获得文学硕士后,又到牛津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旋赴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地游学,数年间穿梭求学于莱比锡、爱丁堡、伯明翰、柏林、巴黎等著名大学。

在巴黎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对中国文明尤为赞赏,他说:“你们中国的《易经》是最有价值的经典,可惜我不通中文,这是我终身的遗憾。我所读到的是一些法文和拉丁文的翻译片段,虽然不全面,未能将《易经》的真价值全盘托出,但是《易经》哲学已经光芒万丈,炳如日夜星辰!你只通西学不成,归国后要深入研究《易经》。”这位老教授的话给辜鸿铭极大启发,自此,他到处寻找西方人关于中国的各种著述,从而确立起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信心。

学成回国展现才华

这尾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小鱼,在西方文化大海中遨游一遭,最终获得文、哲、理、工等多个学位。结束留学后,他本来在新加坡海峡殖民政府拿着不菲的薪水,但心系祖国的情怀让他最终回到祖国发光发热。

恰逢此时,辜鸿铭与清末洋务派官员马建忠巧遇,两人一见如故希腊文学传统时间,长谈三日。到了晚年,辜鸿铭在回忆此事时,仍然意犹未尽:“在新加坡与马建忠的会晤,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正是马建忠,使我改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同马建忠晤谈三天后,即向殖民当局提出辞呈。”

这之后,他游历于广州、云南、厦门等南方城市,1884年在一艘开往香港的轮船上,知府杨汝澍与辜鸿铭邂逅,杨汝澍惊叹于辜鸿铭的才华,回去后立即通过广东巡抚赵凤昌向两广总督张之洞举荐辜鸿铭。自此,辜鸿铭进入张之洞幕府,担任外交顾问秘书,他时常感怀张之洞的知遇之恩:“余为张文襄属吏,粤鄂相随二十余年,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

张之洞之所以礼聘辜鸿铭,看中的正是其“精于别国方言,邃于西学西政者也。”

1881年,俄国皇太子与希腊王子结伴同游中国,辜鸿铭担任翻译。

俄国皇太子用法语与辜鸿铭交流,却在宴席期间与同行人用俄语抱怨食品卫生问题。没想到,辜鸿铭转过身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获13个博士学位,笑着用俄语对他们说:“这些菜肴新鲜又卫生,还望你们放心得尽兴尽量。”

宴罢,张之洞掏出鼻烟壶嗅吸,希腊王子不知为何物,张之洞又用希腊语告诉他使用方法。顷刻间,两位异邦“九千岁”惊异得瞠目结舌。

留学报国的“国学泰斗”

辜鸿铭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不仅知识广博、涉猎甚宽,反应也十分机敏。对那些自以为是、不尊重中华民族习惯的西洋人,辜鸿铭的舌辩天赋总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还在英国留学时,每逢中国重大传统节日,他一定要在房间里朝东方摆个祭台,敬上酒馔,有板有眼地遥祭祖先。房东老太揶揄地问:“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享受你这些大鱼大肉?”他立刻回敬:“应该就在贵先人闻到你们孝敬的鲜花花香之前!”

在德国留学时,辜鸿铭的德文水平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坐火车从维也纳去柏林,坐在他对面的三个德国青年,因看他一身东方装束、拖着辫子,便对他挤眉弄眼,偷偷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故意倒着拿一份德文报纸看了起来。这下可好,那几个德国青年立即起哄:“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报纸都拿倒了,还装得像真的似的……”

只见辜鸿铭慢腾腾挪身,用正宗德语回复:“德国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不要说如此简单的东西,就是你们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说着,他就背诵起歌德的语录,德国青年反倒无地自容。

即便少年留学、游历世界,但在辜鸿铭的心中,美国人博大、质朴,但缺乏深奥;英国人深奥、质朴,但又不够博大;德国人深奥、博大但缺乏质朴;而只有中国人具有深奥、博大和质朴的秉性。

文化巨匠吴宓曾以“极热烈之爱国主义者”赞誉辜鸿铭。的确,在那个特殊年代,辜鸿铭记得最牢固的是父亲说的“中国人”三个字。在八国联军侵华后,辜鸿铭怀着一腔火热的爱国之情,不遗余力地用英文写就《尊王篇》等文章,广发世界,向世界舆论寻求正义。

纵观辜鸿铭的一生,最耀眼的莫过于他是晚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国学泰斗”的身份,他一生志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其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令人钦佩希腊文学传统时间,是欧美同学会早期会员中留学报国的典范!

人物简介

辜鸿铭(1857-1928),欧美同学人早期会员,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