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讲:羡林藏品
第七讲 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羡林藏品事件:关怀应回到人性与常识;;惠 子 相 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庄子》一书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系庄子自撰,外篇、杂篇皆出自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义艺术风格。;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庄周梦蝶 (物化)——《齐物论》;井底之蛙---《秋水》;“鼓盆而歌”----《至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社会和人生的主张上,庄子和老子大抵相同,但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方式不同。老子的思考是概念思辨的方式,庄子主要是诉诸主观的体验、借助寓言故事。
老子的表达是分解的,庄子的表达是描述的,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其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他们思想的重点也不同,老子、孔子都是从群体、社会切入,强调社会如何稳定协调的发展,象孔子主张通过“仁”和“礼”来协调社会,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一、庄子的哲学思想; 1、道论 ; ;道论;大学生做足浴月挣2800 父亲大骂"不孝子";2、齐物论;;重庆女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当公务员跳楼自杀;村官考公务员失败发疯 被父母锁铁笼两月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知鱼乐”之辩;;三、齐生死庄子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人类的产生是道的物化,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也是道的物化。生和死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对待生死也应顺应自然,不必悦生恶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庄子代表思想,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惚茫昧)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天地之间),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四、齐物我;主旨 ——逍遥游;(三)顺应自然本性的人生态度;;四 理想境界----逍遥游;庄子的目的就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尧让天下予许由;成都IT员工过度疲劳猝死上班路上 ;于娟:活着就是王道;;;北大教师夫妇隐居深山十几年 寻桃花源生活(图) ;主旨 ——逍遥游;(二)庄子的教育思想;;2、教育的内容①虚静无为。他说:“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庄子还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 “休心于恬淡之乡庄子代表思想,息智于虚无之境,则履艰难而简易,涉危险而平夷也。”(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六上《刻意·疏》,中华书局出版,1997)这样也就真正达到修养的目的“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了(《庄子·刻意》)。;②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即认为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的。他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庄子·秋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急跑),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事物都是相对的,应辩证的看问题。;;3、教学原则和方法①心斋坐忘。“心斋坐忘”是道家最根本的修养方法,为庄子首创。“心斋”指心遵守的斋戒;“坐忘”是说静坐而忘掉一切。关于“心斋”他在《人间世》借孔子的话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思念)。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他又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也就是要心志纯一,排除杂念,忘掉自己的形体,抛开自己的聪明,去掉自己的知识与天地大道融通为一。后被称之为“不动心”。;②缘督为经。缘,顺也;督,中也;经,常也;意思是:顺守中道以常。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据《奇经》的认识,身后之中脉为督脉,督,居静而不依于左右。也就是说,做好事不求名声,做恶事不触犯刑律,处于善与恶、好与坏的虚隙之中。他以庖丁解牛为例,教育人们做事要乘虚而入、游刃有余。他说“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庄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讲:羡林藏品,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神遇而不以目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③精诚之至。这是庄子假托孔子拜一位“客”为师求教而“学大道”的故事,提出这条极为重要的原则。庄子认为:为师施教,必须真心实意,以情感人庄子代表思想,就是要做到“精诚之至”,因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精诚的根本在于“真”,所以他又说:“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只有内在充满真善美的情操,才有真实的情感流于言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此,世上还有不能教之以善的学子吗?;④“知、谟、神、行”。“知者,接也。”(《庄了·庚桑楚》)庄子认为人学习知识,是从接触实际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庄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讲:羡林藏品,这是认识的最初阶段。“知者,谟也。” (《庄了·庚桑楚》)这是学的第二阶段。谟有议谋、虑难之意。是指在实际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深入推究,求其本质。这也是“辩”的过程。他说:“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庄了·庚桑楚》)只有辩明其本质,才能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了本质,达到“神遇”的???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庄了·养生主》)他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刻意》)他还说“道行之而成” (《庄子·齐物论》)。道家主虚静,但学习(尤其是道德学习)毕竟是一项实践活动,所以庄子借孔门原宪之口说:“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庄子·让王》)。这与儒家强调道德修养的行有相似之处,但道家则是更多地强调超脱世俗的行“道”,特别是重个人的行为。;小结 道家教育思想;;;;;;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