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童心主义思想与现代儿童友好思想相互贯通

童心主义儿童观_孟子是道家_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性质

本文共 2606 字,只需7分钟即可看完

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性质_孟子是道家_童心主义儿童观

童心是一个哲学概念,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中国童心主义哲学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家对童心资源的发现,亦是对童年的发现,其中体现出成人对儿童的崇拜,及成人对其自身“儿童性”和“童年性”的崇拜。

儿童友好思想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儿童友好型城市组织对“儿童友好”的定义为:为了满足儿童的福利,通过完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实现儿童在身体、心理、认知、社会和经济上的需求和权利。

基于此,笔者将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权利与需求等思想都看作是儿童友好思想的范畴。中国传统的童心主义思想对儿童的崇拜本质上属于儿童本位的思想,在此意义上,传统的童心主义思想与现代儿童友好思想相互贯通。

何为童心主义?童心主义作为中国传统的儿童友好思想如何应用到现代教育中?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对童心主义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进而阐述童心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最后通过案例解读童心主义融合于现代教育的途径。

寻根溯源:童心主义起源于春秋战国

童心从字面上来看,可谓是“儿童之心”、“幼童之心”,汉语词典解释为孩子般的心灵或者儿童般的心灵,引申意为本性,真心。

中国的童心主义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先秦老子、孟子,经由宋明心学,再至泰州学派罗汝芳,后在明代哲学家李贽的带领下走向成熟。

(一)老子——复归于婴儿

据考证,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早提及童心主义思想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前571-前471),老子将婴儿视为人心之道,以“婴儿”、“赤子”代表人心的原初、本真状态。老子认为成人若能复归于婴儿,那么人的生命、生活就处于最圆满、理想以及自然的状态。老子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思想与儿童友好思想相互贯通、相互支援,成为中国古代儿童友好思想的起点。

(二)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孟子(前372-前289)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这里的赤子之心也即是“童心”。孟子将赤子之心视为成就“大人”的前提。即贤德的人就是能不失童贞之心的人。由此可见,孟子高度评价童心的价值,这与老子的“复归于婴儿”亦能相互贯通。此外,孟子的思想对儒学的后续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为童心主义哲学在宋明心学思想中发扬光大埋下了伏笔。

孟子是道家_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性质_童心主义儿童观

(三)王阳明——致良知

王阳明(1492-1529)对童心的理解基于孟子的思想体系之上,《王文成公全书》有言,“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而致良知,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由此可知,其“良知”属于孟子的赤子之心范畴,也即属于童心主义思想的延续。

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性质_童心主义儿童观_孟子是道家

(四)罗汝芳——赤子之心自能做得大人

宋明心学发展至泰州学派产生了赤子之心说,罗汝芳对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理解是赤子之心方能做得大人,实际上在罗汝芳看来,赤子之心是做大人的基础,是宝贵的潜质条件,拥有赤子之心方能让家庭生活有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罗汝芳守护赤子之心,并将赤子孩提与“天”、“天命”联系起来,最后推得天人合一,童心主义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罗汝芳这里达到新的高度。

(五)李贽——夫童心者,真心也

李贽对童心进行了热情讴歌:“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在李贽看来,童心是未经礼教和理性规范,没受世俗和后天污染,不掺杂任何虚假成分的自然人性。简言之孟子是道家,童心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体现,是人出生时自然具有的本性和天赋资源。

童心主义儿童观_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性质_孟子是道家

根植传统:童心主义贯彻于儒道释学

孟子是道家_童心主义儿童观_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儒、道、释(儒家、道家与佛家)是华夏显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中均贯彻童心主义传统。

儒家和道家思想崇尚“复归”,对于道家,老子把万物归根视为生命存在的意义,有“复归于婴儿”的人生哲学;对于儒家,孟子主张“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对于佛学,惠能曾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将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树、明镜台,主张对其勤加保护中国传统的童心主义思想与现代儿童友好思想相互贯通,这种思想与捍卫赤子之心的童心主义是一致的。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其核心是道德教育,阴阳合一、天人合一、中和中庸及修身克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概括。李贽以赤子为核心概念构建的思想体系强调童心主义可能是最好的天人合一说孟子是道家,主要在于天人合一主张“人”与“天”的一致,也即是人命对天命的遵从。天人合一思想讲求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相依想通、和谐共存。

中国古代童心主义哲学将“心”、“性”、“天”做了贯通,知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知天矣中国传统的童心主义思想与现代儿童友好思想相互贯通,其核心就是赤子之心,这也是“人”之主动性所在,天人合一便是基于此而言。

与时俱进:童心主义融合于现代教育

童心主义儿童观_孟子是道家_中国儿童友好社区性质

儿童身上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值得成人去挖掘和学习,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互动的表现之一便是成人“复归于婴儿”,而儿童则不断成长,进而步入成人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传统意义上的童心并非专指儿童的心,还指成人心中保存完好的儿时的心,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童心的高度评价及对儿童本性的尊重。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传统的童心主义思想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童心不仅是真诚、纯洁、坦荡的象征孟子是道家,还是天然、自由、本真、理想的生命状态,更是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位的表现。

建构童心主义课程是童心主义融合于现代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内目前已经有部分学校开展了童心主义课程实践。

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发的“童心飞扬”课程,主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需求为基点,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该课程体系为推动童心主义课程贯彻,还打造童心课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童为本”,珍视儿童内在的天然的童心,呵护儿童流露的清纯的童真,通过有效的动态教学,让儿童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也进行了童心课程的建构,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学科课程、主题课程、儿童志趣课程和师者特长课程四个板块,四大板块相互渗透,融合发力,共同致力于儿童的良性发展,此外该课程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考察儿童的综合素养,有一套灵活的评价体系。

童心主义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古代中国社会的长者本位传统,虽然老子、孟子等思想家表达出对儿童和童心的崇拜,但是从他们本质上仍然尊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

因此,对于传统的童心主义,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儿童本位,尊重儿童权利,并向着“复归于婴儿”的目的走向“自然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