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人性向善,犹水就下(4)

孟子全文及译文注解_孟子全文多少字_孟子的全文及解译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告子章句上

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原文共20章, 本书选14章。

【第一章】人性向善,犹水就下

【原文】

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

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②湍 (tua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 (sang):额头。

【译文】

孟子的全文及解译_孟子全文多少字_孟子全文及译文注解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第二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③瞽 (gu)瞍(SOU):舜的父亲,品行不善。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 “至于”等。⑤情:指天生的性情。(6)才:指天生的资质。(7)铄 (shuo):授予。(8)蓰(xi):五倍。(9)《诗》曰:引自《诗经•大雅 •蒸民》。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第三章】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原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③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3),播种而耰(4)之,其 地同,树⑤之时又同,浡然(6)而生,至于日至(7)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8),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9)曰: 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10)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四也。易牙(11)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13),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14)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 于子都(15),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16)之悦我 口。”

【注释】

①赖:同“懒”。②尔:这样,如此。殊:不同。③麰(mou)麦: 大麦。④耰(you):本为农具名,此处作动词,指用土覆盖种子。 ⑤树:动词,种植。(6)浡(b6):旺盛。(7)日至:即夏至。(8) 硗(qiao):土地贫瘠,不肥沃。(9)龙子:古代的贤人。(10)蒉(kui): 筐、篮。(11)耆(Sh i):通“嗜”。(12)易牙:春秋时齐国最擅烹调的人, 齐桓公的宠臣。(13)与人殊:即“人与人殊”之意。四(14)惟:此处为语 首词,无义。(15)子都:春秋时代美男子。(16)刍豢(huan):泛指家畜。 食草家畜如牛羊称刍;食谷家畜如猎狗称豢。

【译文】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 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 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 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 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由于土地有肥瘠,雨水有 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的方 面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论 是同类的人嘛。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 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 的脚都大致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 了我们的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不同,就 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 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 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是相近的。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 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 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 认为他美的。不认为子都美丽的,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 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 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的地 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大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 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 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第四章】操则存,舍则亡

【原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 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孟子全文多少字,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7)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国学经典)人性向善,犹水就下(4),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9)惟心之谓与?”

【注释】

①牛山:齐国首都临淄郊外的山。②郊:此处作动词用,在……郊. 大国:即大都市,指临淄。③息:生长。④萌蘖(nie):新枝嫩芽。 (5)濯濯(Zhuo):没有草木,光秃秃的样子。(6)平旦:黎明,天刚亮 时.(7)旦昼:第一天。(8)有:同“又”。梏(gu):拘禁,束缚。梏 亡指因受束缚而消亡。(9)乡:乡里,“居”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 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 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 伐树木一样(国学经典)人性向善,犹水就下(4),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 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孟子全文多少字,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第五章】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③之为数④,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弓缴(6)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或:同“惑”。②暴(pu):同“曝”,晒。③奔:围棋。 (4)数:技术,技巧。⑤鸿鹄(hu):天鹅。(6)缴(zhuo):系在箭上的 绳,代指箭。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 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 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第六章】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①也。如使人 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③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④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⑤我与?乡(6)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辟:同“避”。②豆:古代盛羹汤的器具。③呼尔:轻勇地呼 喝。④蹴(Cu)尔:以脚践踏。⑤得:通“德”,这里指以我为德, 即感激的意思。⑤乡:同“向”,向来,一向,从前。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 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于不出来呢?如 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孟子全文多少字,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 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 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 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 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 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第七章】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1)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

①放:放任,失去。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第八章】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原文】

孟子的全文及解译_孟子全文及译文注解_孟子全文多少字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2)也。”

【注释】

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第九章】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 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 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 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 檟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 也,则为狼疾③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

【注释】

①檟:梧桐。檟(jia):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②樲(er )酸枣。棘:荆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④适。通 啻”(Chi),仅仅,只。

【译文】

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 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保养。考 察她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是看他注重的是身 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 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 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护养 大的部分的是大人。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 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一位很糟糕的园艺师。如果有人为护养一根 指头而失去整个肩背,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个糊涂透顶的人。那 种只晓得吃吃喝喝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鄙视,就因为他护养了 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如果说他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 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就只是为了护养那一尺一寸的肌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