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这个上海人尽皆知的地方也得名于一座寺庙
相传三国时期,西域僧人康僧会来到孙吴布道传佛,他东游至上海龙华,遂建龙华寺塔,开上海佛教之始。至今一千七百多年来,上海佛寺建筑随着佛教弘法而历代发展,至今保留有唐宋经幢、佛塔和元代大殿等实物。近代以来,上海的佛教进入大发展期,继而成为了近代全国佛教复兴的中心。改革开放恢复宗教政策后,佛教建筑也成为上海城市建筑类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类。《海上禅林建筑导览》系列以上海地区古代和近现代上海佛寺建筑为对象,介绍寺史钩沉、伽蓝布局和建筑特色,用图文展现上海佛寺建筑的古貌新颜。
同“南翔镇”来源于“白鹤南翔寺”一样,“提篮桥”这个上海人尽皆知的地方也得名于一座寺庙,即为这期的主角——下海庙。而“下海”这个名字同“上海”不仅在字面上,历史上也是渊源极深。
下海庙
香花券
寺史钩沉
上海与下海:
黄浦江的“浦”,在吴语里意为人工小河,宋时为解决吴淞江(苏州河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每隔五里开通一条“浦”,两岸一共18条。其中位于现虹口区海门路南岸的一个浦,被叫做“上海浦”,而北岸相对的那条被叫做“下海浦”。而区分“上”、“下”是源于江南河流命名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上”或“里”,靠近下游的为“下”或“外”。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位置得名,而“上海”之名。后来上海浦发展为上海的代名词,下海浦几经变故,成了现在的海门路,“下海”这个名词也只在下海庙中有出现。
据传,1955年毛泽东主席到上海视察,在游览黄浦江的时候,无意间突然向陪同人员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一个‘下海’吗?”顿时鸦雀无声无人回答,最后还是主席自己解答,“有”。之后上海市开始了寻找“下海”的路程,终于在昆明路73号,找到了“下海庙”。
下海庙与提篮桥:
下海庙初名“夏海义王庙”,是渔民供奉海神妈祖,镇压海潮,祈求出海平安的民间神庙,后因位于下海浦口庙观建筑,故亦称下海庙。始建年代失考,可追溯至隋炀帝大业六年(610)。(民国六年,庙中曾发现残砖,砖文载:“大业六年庚午,诸暨令赵沾敬造天尊像一龛,千宵自散庙观建筑,合邑永乐,久长供奉。”砖边一面有造像,一面有“大业六年八月敬造”字样。)
据称,嘉庆年间,本地居民在下海浦上修建了一座桥“下海”这个上海人尽皆知的地方也得名于一座寺庙,而下海庙处浦东岸,西岸的居民和船民要进庙烧香,常常手提竹篮(内装供品)过桥,所以这座桥被称为“提篮桥”,之后成为这一地区的代名词。
殿宇沉浮:
经清中后期心意、法成、福星三位法师维持、扩建,下海庙至光绪年间已成为拥有殿宇四十余间,占地十余亩的临济宗比丘尼修学道场。而后历经太平天国焚毁、日寇侵华、文革浩劫等多次毁坏,原寺几无留存,1990年宣布重修下海庙,并成立修复委员会;1992年修缮完成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开始扩建,至2012年经过十数年而成现有规模。
80年代的下海庙(照片来源于网络)
伽蓝布局
下海庙殿宇建筑形式为明清江南风格,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及东西厢房,建筑面积4500㎡左右。
山门:
山门正对海门路,原仅为现状中间一个门,2012年大修平移顶升后增加了两个辅门,形成“三门”组合形式,大门右侧墙壁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整体气势恢弘。山门全身青砖砌筑,砖雕精美,中门略高于侧门,且门头至檐下部位涂以黑色涂料。三门皆为拱门,东正行,西真观,中书下海庙。
山门原状(照片来源于网络)
山门现状
三门中,“正行门”楹联“上海下海下海佑上海;大山小山小山垒大山”表明了下海庙同“上海”之间的关系,颇具趣味,其他楹联如“风云万色下海庙二百年来秀甲沪东座临黄歇浦;贝叶三乘弥勒佛一布袋里佑民间门对百姓家”、“放眼遥望浦江随处可通浦江都是功德水;举头瞻仰弥勒有容乃大弥勒常拥吉祥云”,皆充分体现了二者之间关系的紧密。
天王殿:
天王殿同其他汉传佛教寺庙相较,有着明显的特征。无台基,一层殿身未采用一般的木柱开间形式仅设三拱门,中门上书“下海庙”,两侧分为“无相”、“无为”,门前有抱鼓石。中门门头形式与山门相当,砖雕精美。中门斗拱处悬挂一悬金字木匾“天王殿”“下海”这个上海人尽皆知的地方也得名于一座寺庙,同“下海庙”三字一样,皆为一诚法师所书。
天王殿正面
根据以上特征,推测原平面布局中,现山门仅为类似管理用院门的作用,并非做“山门”功能使用,而是以天王殿兼做山门。原因有三:首先,三门形式天王殿中门匾位与山门中门匾位内容重复;其次,两侧门现书“无相”、“无为”,估计那个“无为”最早应该是“解脱”也印合了一版山门两侧“无相”、“解脱”的布局;第三,抱鼓石的布置,一般传统古典建筑抱鼓石应摆放在入口处,现山门前未用抱鼓石,反而天王殿处使用。相同案例可以参考玉佛寺,其天王殿一层拱门形式,无基座,石材墙裙,天王殿兼做山门。
天王殿共两层,一层檐口部至二层皆为木构,一层内供弥勒、韦陀与四大天王。屋脊部砖雕为全寺最精美的部分,上书“风调雨顺”,中部为贴金“二龙戏珠”雕刻,垂脊鬼瓦雕塑为四大天王。
天王殿中门
绕过正面,来到天王殿后会发现一座同正立面完全不同的天王殿。殿身换为传统木构开间形式,尽间分别为祖堂与客堂,当心间门匾上书“威震三洲”。
天王殿背立面
天王殿左右两侧,各建有一座三层砖木结构钟鼓楼庙观建筑,鼓楼供观音菩萨,殿额“大悲观世音”;钟楼供地藏菩萨,殿额“大愿地藏王”。钟鼓楼的一层外檐挂落均为黄杨木雕刻,十分肃穆,所刻为佛教题材的菩萨、莲花等内容。
钟鼓楼
大雄宝殿:
过天王殿后,中间石台基座上为大雄宝殿,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中供“一佛二弟子”,前廓有六根木柱支撑,其后有两组圆型砖雕嵌于宝殿正墙两侧。正中金底黑子匾额“万德庄严”为玉佛寺觉醒法师所书。正中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禅意十足。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下为功德堂,半地下,以供奉逝者先人灵位。
大雄宝殿左右两侧各建有两座三进二层独立悬山顶配殿,分为“药师殿”、“财神殿”、“城隍殿”等。
配殿
藏经楼:
大雄宝殿后建有三层联排的藏经楼,藏经楼顶端有飞檐翘角。在藏经楼与大雄宝殿中间是一座雅致的小型花园,内中林木茂盛,郁郁葱葱。藏经楼呈工字型,左右还有两侧厢房相通。如今正在翻新修缮。
其他:
寺院东侧有一花园,名曰静观苑,包含放生池在内。其中布有景观亭、石桥、长廊等。池中锦鲤鱼灵性十足,人走至池边,并未投食,便有鱼张嘴前来,涌至脚边,也是此刹一大特色。
静观院
素斋院——云来集素斋馆位于寺院东部,三层仿古建筑,钢混结构,黄墙灰瓦、飞檐翘角同寺院其他建筑,风格相同。
素斋馆
下海庙虽位于上海市区内,相较于三大寺、沉香阁等名气略低。游人较其他市区寺庙更少,这也赋予了下海庙得天独厚的宁静。走进寺庙,殿前檀香飘溢,人们虔诚上香祈祷,驻足观瞻建筑、佛像,放生池前喂锦鲤,仿佛置身世外,一切都和这座繁忙的城市给人的印象不同。
参观指南:
参观指南:虹口区昆明路73号,地铁12号线提篮桥站1号口沿海门路向北100米
撰稿人:刘洋
本公众号运营单位简介: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属分公司,是专门从事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和既有建筑改造、仿古建筑和佛教建筑设计、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设计和科研业务的专门机构,具有建筑设计综合甲级和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是上海地区城市更新、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设计实体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