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里的繁星戏剧村:为百姓的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北京作为文化之都,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是京城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丝竹管弦、皮黄京韵、歌剧话剧,在京城的剧场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令人惊喜的变化是,除了诸多大型剧院,在胡同里,也诞生了不少戏剧村、小剧场、文创园,这些文化场所各具特色、票价亲民、可沉浸式观演。它们脱胎于老厂房、旧民居、王府旧址,经过改造“蝶变”出小而美的空间,为京城百姓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胡同里诞生小剧场 繁星村摆出戏剧宴

繁星戏剧村

紧挨着宣武门地铁的抄手胡同内有一座老式四合院,后来成为了北京市电影器材厂。行业发展、设备升级让这里一度凋敝。直到2009年11月19日,这座老四合院以“繁星戏剧村”的新身份重生,成为了北京小剧场文化产业园的代表。13年来,在这个只有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举行了万余场演出,累计观演人数近400万人次,推出了50多部原创剧目,孵化了1000多名演艺人才……

繁星戏剧村成绩的背后,依靠的是接地气的运营理念——让百姓随时能进剧场,随时有戏看。

繁星·诞生抄手胡同里改造老厂房

“剧者需要剧场,观者需要剧场,我们需要一份燃烧激情的事业。公元2007年,我们开始行动。公元2009年,北京,西城,抄手胡同便有了一个叫‘繁星戏剧村’的地方。”

这是写在繁星戏剧村村口的一段话,勾勒出了“村子”的来历。十多年过去了,繁星戏剧村联合创始人任晓凡仍然清楚记得和“村长”樊星第一次来抄手胡同64号的场景。

北京戏剧剧场_北京戏剧团体_北京 戏剧演出

“一片破旧杂乱的厂房,十几个工人看着早已不用的老机器,厂房后面还保留着老四合院建筑,不过都已年久失修到处斑驳了。”她说。

看着几个年轻人在破旧的老四合院里打转,胡同里的居民、看厂子的师傅们十分好奇,当听说他们自筹资金想在这里搞剧场群落,人们更是难以理解。5000平方米的面积对于建设一个剧场群落来说,实在是太小了。

打磨三年繁星“开村”

“小剧场实验性强、观演互动体验感更好、运营成本低,观众不用花太多钱,就可以看演出。”任晓凡说,选择西城,恰是看重了老城的文化禀赋和内涵,同时也能填补西城当时没有小剧场群落的空白。近三年的改造升级,让这里彻底变了模样。

破旧的厂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各异的5个小剧场。与此同时,繁星邀请古建修复专业的工程师帮助整修,老宅下陷的柱子、地基得到了加固,门头也添上了“繁星戏剧村”几个大字。

2009年“开村”之日,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其实并不“小”。5个小剧场、美术馆、书店、各种工作室和配套设施,所有元素都因“戏”之名勾连在一起。每到晚上六点,“村里”灯光亮起,上演百态人生。

平均100元左右的低票价不仅让周边的百姓爱上了家门口的戏剧村,也吸引了西城区政府关注。2013年前后,市、区两级文化惠民演出逐步在繁星戏剧村落地,这里也成为了西城区重点扶持的小剧场集群之一。

北京 戏剧演出_北京戏剧剧场_北京戏剧团体

繁星·特色戏曲艺术节成惠民纽带

西城区是京剧艺术的发祥地,扎根西城多年,繁星戏剧村成为了推广国粹和各类地方曲种的“排头兵”。2021年年底,第八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拉开了序幕。艺术节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繁星戏剧村承办。包括京剧、昆曲、越剧等在内,来自全国各地11个剧种的18个剧目团队齐聚北京,在不大的“戏剧村”里北京胡同里的繁星戏剧村:为百姓的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演员们和首都的观众一起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盛宴。

“开票第一天晚上,票已经全部售空了。”开幕戏越剧《阮玲玉》导演杜雅欣说,票房情况令她感到很意外,也足见“繁星”的号召力。

从2014年落地繁星戏剧村算起,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已经走过了第八个年头。通过“艺委会”的专业评审,每年有20部左右的优秀小剧场戏曲从200多部的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进“村”展演。在每年为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京剧、昆曲、评剧、滇剧、川剧轮番亮相,接受京城百姓的“检验”,也通过繁星戏剧村进一步普及、传播。

“小剧场里,观众和演员的距离更近北京 戏剧演出,展演的戏曲创新意识比较强,同时保留了经典的原汁原味。”任晓凡说。

如今北京 戏剧演出,繁星戏剧村除了承办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外,还尝试引进京剧沙龙、讲座、名家访谈以及相关著作新闻发布会。

繁星·人才年轻从业者有了孵化阵地

扎根胡同,“繁星”的宗旨就是让居民们有戏可看,想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场地远远不够。“开村”13年来,从“村”里走出来的年轻演员、导演和影视行业从业者超过1000人,繁星戏剧村村如其名,闪耀着点点繁星。

80后青年编剧、导演黄彦卓,已经作为签约导演与繁星戏剧村牵手9年,她编剧、导演的小剧场话剧《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已经在繁星剧场演出超过2600场。

作为签约导演,黄彦卓每年都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在繁星小剧场落地。她表示:“我们就像一个设计飞机的人,需要有飞机场、有航线、有天空,去一试身手。一部戏被创作出来,如果没有剧场演出,再好的戏也没有生命力。”

签约之后,黄彦卓发现这里提供的不仅是剧作落地演出的场所,更有充分的创作空间。她提出的创意,制作团队都会特别支持。

为了鼓励原创力量,繁星戏剧村和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艺术类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成为这些高校的“产学研实践基地”。一方面繁星戏剧村成为青年人从学校舞台走向社会舞台的桥梁,为青年人实现艺术理想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也逐渐成长为繁星戏剧村的中坚力量,为戏剧生产注入了原动力。

繁星·未来调动一切资源推动戏剧发展

13年过去了,繁星戏剧村却愈发年轻起来。作为新文艺团体,这里有着灵活的机制、精细化的运营能力、开放的跨界整合能力和艺术情怀。

北京戏剧剧场_北京戏剧团体_北京 戏剧演出

迎来送往的400余万观众中北京胡同里的繁星戏剧村:为百姓的文化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最小的1岁半,最大的94岁。其中一位“劳模观众”,一年购票73次,周周打卡“繁星”。

在这里,戏剧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戏剧的气息就弥漫在这个空间里。除了戏剧演出,每年繁星戏剧村还会推出一系列艺术展览、专家讲座、剧本朗读、戏剧研读、戏剧进校园、戏剧进社区活动以及演员招募活动等。

任晓凡说:“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来做与戏剧有关的事情,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去承载更多的艺术梦想。”

在戏剧村“二进门”两旁,有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铜像,铜像不大却深邃地注视着每一个踏进这里的观众,仿佛随时欢迎大家走进这个戏剧的“村庄”。

这些剧场也在胡同里

77文创园胶印厂变身戏剧界“横店”

美术馆后街77号,前身是北京胶印厂。2013年10月,这里被改造为戏剧影视主题的文创园。

改造没有大拆大建北京 戏剧演出,而是将原有建筑改造成一个个有趣的文化空间,使老厂房焕发出新活力。

它也被称为“戏剧界的横店”。位于3号楼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是面向首都文艺院团提供的非营利性排练场所,每年平均有两百余部原创剧目在此排练。

南阳·共享际胡同里的“戏剧工厂”

在东城区育群胡同和什锦花园胡同之间,有一条不到两米宽、只有200米长的南阳胡同。这里藏着一座集合戏剧演出、咖啡休闲、办公、工坊为一体的“戏剧工厂”——南阳·共享际。

它曾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用于审核演出的地方,自1994年后一直被闲置、弃用。2019年,东城区将其打造为戏剧主题的文创空间。南

阳·共享际整体面积3494平方米,其中一层的南阳剧场面积为1064平方米,二层是戏剧办公和工作坊,围绕戏剧创作、戏剧孵化、戏剧产业化,开发办公室、工坊、商业,构建戏剧文化场景。为最大程度培育戏剧工坊及文化内容,三层引入了媒体、宣发和设计团队,为后期的内容输出、宣传渠道和舞美设计等环节做好最后把关。

金隅金台·共享际钟鼓楼畔的共享戏剧社区

中轴线北端、距离钟鼓楼600多米,金隅金台·共享际文创园展露芳容。园区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修复翻新,打造钟鼓楼畔的共享戏剧社区,预计2022年年底前开园。

最近,金隅金台·共享际正在招商引资,计划将通过引入剧场、共享办公、长租公寓、餐饮商业等业态,实现老城区空间精细化与艺术化升级,成为一个既有戏剧演艺孵化,也有网红商业和文化创意工坊,还有国际青年公寓的戏剧主题园区。(图/方非 邓伟 吴薇 文/张骜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