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打金枝30 年完整呈现,王帽戏唱功为主,展示声腔艺术

皇帝的戏_皇帝的戏_皇帝的戏

京剧《打金枝》剧照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近日连续三天上演了整理加工的京剧传统戏《打金枝》 ,声势颇隆。之前的各种报道都强调这是一出30年不见于京城舞台的冷门戏,由此引发戏迷的极大兴趣皇帝的戏,之后收到的轰动效应也不止于三天。其实严格地说,媒体的这一提法并不十分准确,至少笔者就曾不止一次地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见过学生们排演过,不过先前的演出只有《金殿》一场,像此次这样有头有尾的完整呈现,却的确是30年来所不曾有的。

《打金枝》这出戏,是一出典型的王帽戏。众所周知,王帽戏素来有两大特点:一是皆以唱功为主,集中展示老生、青衣两个最重要的行当(有时包括老旦)的声腔艺术,属于纯粹的文戏,而且是文戏中的重头戏。这类戏未必最受新观众的青睐,却一定最受老戏迷的欢迎。二是皆以劝善教化为主题思想,无不以美好完满的大团圆结局收尾。但需要注意的是,戏曲中的王帽戏只是把题材锁定在宫廷之内,并不刻意展示家国天下,相反的,是千篇一律地展示家长里短。可以说,庙堂的私人恩怨皇帝的戏,被戏曲演绎之后,则充满了市井气息,这也体现了中国戏曲的通俗性、诙谐性、民间性、草根性特征。皇帝在这些戏中,大多以和蔼可亲,甚至带有玩笑色彩的面目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往往是个老好人,充当和稀泥的角色, 《打金枝》便是一例。

然而这出戏不同于其他的王帽戏之处在于,它的本事是见于正史的(这在京剧中其实并不多见,京剧的故事题材一般来自古典小说与民间传说) ,因此可信度更高,更具高台教化的意义。很多不看京剧的人也知道这段故事,因为故事中的唐肃宗留下一句千古流传、饶富哲理的名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由此可见,这出戏在今天演来,对维系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睦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说到艺术的传承,这出戏的确是京剧中最典型的骨子老戏,差不多有了“京剧”这一名词出现的时候就已有了这出戏,相传也是老生前三鼎甲之一张二奎的代表作。而同名的地方戏则产生于更早的时期(这与京剧传统剧目的形成历史有关,因为很多戏都是由徽剧、汉剧、梆子、昆曲的传统戏移植而来) 。与之类似的还有《朱痕记》 《金水桥》等戏,正是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剧种,渊源复杂,所以这些戏的剧名叫法不一,往往让人眼花缭乱。比如《打金枝》 ,又叫《满床笏》 《百寿图》 《富贵寿考》等,不一而足。 《朱痕记》又叫《牧羊卷》《舍饭团圆》 《席棚会》 《双槐树》《黄龙造反》等,《金水桥》又叫《乾坤带》 《绑子上殿》 《秦英钓鱼》 《秦英出征》等。

也许有人会问皇帝的戏, 《朱痕记》《金水桥》这些戏演至今日犹未见衰, 《打金枝》这出戏何以在不知不觉中销匿于京剧舞台?笔者以为,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不可回避。第一,这出戏的老生主要唱段是以“一七辙” (包括“灰堆辙” )押韵的,一七辙在京剧十三辙里属于闭口音,它不像“江阳”“发花”“窈窕”“尤求”等开口音辙口那样容易发声,因此演员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就是——不好唱,所以往往视如畏途。第二,这出戏比起其他的传统剧目来,四大老生、四大名旦都没有留下完整的全出实况录音或电台录音,演员缺乏范本参照,也就无从临摹(实则这一问题早已不是单单这出戏遇到的问题了) 。很多骨子老戏让戏迷念念不忘,而长期不见复排却让他们耿耿于怀,像《打金枝》这样含金量高的戏能够重回舞台,实属幸事,亦属快事。

此次演出特邀来自东北的言派演员常东饰演唐肃宗,而这出戏对言派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就某种程度而言,它的研究价值甚至超过了观赏价值。京剧的老生行当自谭鑫培确立的谭派艺术成为主流之后,往下的几代老生演员大多遵从湖广音、三级韵的原则,而又数言菊朋、余叔岩二人做得最好。在湖广音中,阴平字需要高唱京剧打金枝30 年完整呈现,王帽戏唱功为主,展示声腔艺术,更需要唱平唱直,三级韵又保证了叠音字出现时演唱旋律起伏可以“从心而不逾矩” 。恰是这出戏中,唐肃宗最著名的一段唱腔“金乌东升玉兔坠”必须运用三级韵才能使得湖广音不受损坏。“金乌东升”四个阴平字连着“玉兔坠”三个去声字,音调高低极难设计,稍有闪失就会一塌糊涂。言派对音韵方面的讲究一向精益求精,与余派无二(余叔岩也有《沙桥饯别》一段唱片录音存世,其中“孤赐你藏经箱僧衣僧帽”一句,就有5个阴平字连续出现,照样安排妥帖,错落有致) 。另外,余叔岩本人没有演过这出戏,但余派最大的“幕僚”张伯驹在其著作《红氍纪诗注》中有诗云: “褒功卸甲爵封王,老喜承欢笏满床。惟有余家徽派戏京剧打金枝30 年完整呈现,王帽戏唱功为主,展示声腔艺术, 《打金枝》唱辙江阳。 ”并记载了余叔岩私藏的源自徽派体系的江阳辙的唱词。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扮演公主的青衣名家姜亦珊,她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梅、张两大流派,又在塑造人物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技巧(这出戏若是只表现程式,不体现人物性格,该是多么乏味) 。况且对于这样一出冷门戏,她自己尚未见过30年前的完整风貌究竟如何,却在今天使出浑身解数来努力呈现,仅凭这一点,就完全值得称颂。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