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中国图书评论》刊发蒋原伦教授的文章,文章梳理了历史上对荀学的评价变化儒家荀子,从根源上辨析了后学“尊孟子而轻荀子”的文化现象。
许多读者是从谭嗣同的一个著名论断中认知荀子及其学术的。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文章认为,中国的专制集权思想,从理论上找根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因为在他的学说中有“总方略,齐言行”“一天下”之类的理念,还有与这些理念相应的一些方略方法的阐述,更关键的是荀子的两位学生韩非子和李斯厉害,是他们从思想上和具体的操作手段上加固了秦代的专制统治。所以若要追究秦政二千年,荀子多少是有点干系的。
按照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的说法,“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两大师,唐以前率皆并称。至宋儒,将《孟子》提升为经,而《荀子》以‘异端’见斥。其书黤昧了七八百年。乾隆间汪容甫著《荀卿子通论》《荀卿子年表》,于是荀子书复活儒家荀子,渐成为清代显学。”也就是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荀子的影响力寥寥,只是到了清中期之后学界才重视荀学。
文章对这一变化以及孟子和荀子历史地位浮沉的背景做了分析和阐释。在汉初,孟子和荀子是并驾齐驱的儒门巨子(中国图书评论)谭嗣同:尊孟子而轻荀子,司马迁写《史记》,把孟子和荀子合在一起,不仅是他们境遇相似,也因为孟子和荀子是孔门中的前后两位大儒,可做等量齐观。但只要读过他们的文本,就会发现这两位大儒不仅在许多问题的观点和理念上相左,而且在个人气质、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上也迥异,孟子的行文恣肆汪洋,雄辩如山,而且各种譬喻妙出,气象博大。荀子则思路缜密,说理清晰,层层推进,且文采斐然。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孟子和荀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孟子的学说纯正而有理想色彩(中国图书评论)谭嗣同:尊孟子而轻荀子,荀子的学说广博谨严而绵密推进,各有所长,但是儒学后人更青睐孟子,在人格和气质上,孟子更接近孔子,孟子重道,荀子则偏于“术”。后学尊孟子而轻荀子,究其根源,乃在于荀子之学过于“现实”,把儒家“仁义”与“霸道”的关系敞开了。
如何评价荀子及其学说?文章的观点是,任何一种思想成为大一统思想不是思想本身的罪过儒家荀子,而是体制、权谋和共同形成的大势所致;是制度决定理念、生产理念,而不是倒过来理念决定制度、生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