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行不贵苟难的核心语义是最可贵的

玛里苟斯和塞纳苟斯_荀子 不苟_苟仲武和苟仲文

原文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荀子 不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此之谓也。(《荀子·不苟》)

荀子 不苟_苟仲武和苟仲文_玛里苟斯和塞纳苟斯

注释

①行:指行事,处世。贵:以为贵,推重,看重。苟:苟且,得过且过。按:“苟”的核心语义是没有原则,“苟+VP”表示没有原则地做某事。苟难:没有原则地难,为了难而难。指不管有无道理,一味追求难为之事。②说:言说。察:明察君子行不贵苟难的核心语义是最可贵的,细致入微地考察。苟察:指不管有无必要,一味追求明察。③名:名声。苟传:指只求名声流传于世。④唯:只有。当(dàng):合适,适当。这里“其当”指合情合理的行为、言论和名声。其当之为贵:只有那合情合理的才是最可贵的。⑤怀负:怀抱。赴河:投入黄河。⑥是:代词,这。指“怀负石而赴河”的做法。⑦申徒狄:人名,商代末年的贤者。《庄子·盗跖》:“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能:有能力做。⑧然:(尽管)这样。⑨礼义之中:在礼义规定的范围之内。按:《礼记·中庸》:“国有道荀子 不苟,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⑩比(bì):并列,齐等。渊:深水潭。山渊平,天地比:高山与深渊齐平,天和地平列。按:《庄子·天下》:“(惠施曰:)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以地比天,则地卑于天;若宇宙之高,则天地皆卑。天地皆卑,则山与泽平矣。”即高低之别是在有限空间中的相对分别;在无穷大的宇宙空间中这些分别都不存在了。

⑪袭:重合。按:春秋战国时齐国在东,秦国在西,相距遥远。然而放在天地之大的背景下,齐秦之间的距离便微不足道了。⑫入乎耳、出乎口:杨倞注:“未详所明之意。”杨又引述或以为这句所指大概便是《庄子·天下》中“山出口”命题。案:此处引用惠施、邓析所论诸命题,均属“合同异”的范畴。仅就字面理解,“入乎耳、出乎口”指声音入于耳而出于口,似与“合同异”无关,故梁启雄《荀子简释》、潘重规《王先谦荀子集解订补》等断定此句“必有误”,“此盖涉《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而衍”。⑬钩:通“姁(xǔ)”(采〔清〕俞樾说)。《说文》:“姁,妪也。”即妇人。须:胡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鬚”。钩有须:妇人有胡须。按:自常识而言,男子有须而妇人无须;不过男女同属人类,从万物“毕同”而言,则可以说妇人有须。该命题在《庄子·天下》中以“马有卵”为题。⑭卵有毛:禽蛋上有羽毛。按:有羽毛的禽类是由禽蛋化育而来,禽类有羽毛,所以说“卵有毛”。《庄子·天下》:“卵有毛。”郭象注引司马彪:“胎卵之生必有毛羽。……毛气成毛,羽气成羽,虽胎卵未生而毛羽之性已着矣。”⑮难持:难以把握。⑯惠施:战国时宋国人,曾任魏惠王的相国,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邓析:春秋末期郑国人,曾任郑国大夫。是名家思想的先驱。⑰盗跖(zhí):人名,古代有名的大盗,故称盗跖。吟口:杨倞注:“吟咏长在人口也。”即一直被世人谈论。按:〔清〕郝懿行据《说苑》作“凶贪”,认为“吟口”乃“贪凶”之讹。俞樾认为“吟”通“黔”,“黔口”卽“黔喙”,借指虎豹之类的猛兽。王先谦《荀子集解》则以说话含混不清解“吟口”。⑱舜:传说中的远古圣王,史称虞舜,姓姚名重华,本是尧的大臣,后继位为天子,年老让位给禹。禹:传说中的远古圣王,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后来建立夏朝。息:停止。⑲《诗》曰:下面的引文出自《诗·小雅·鱼丽》。⑳物其有矣君子行不贵苟难的核心语义是最可贵的,唯其时矣:这两句诗本是赞美食物丰盛,各种食物随时节不同而不同。此处借此诗句说明对君子而言,行为、言论和名声都以礼义为标准,求其合情合理。

荀子 不苟_苟仲武和苟仲文_玛里苟斯和塞纳苟斯

译文

君子行事不看重不合情理的难为,言论不看重不合情理的明察,名声不看重不合情理的流传于世,只有那合情合理的才是最可贵的。所以怀抱着石头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商代末年的申徒狄能这样做;不过君子并不推重这样的行为,是因为这样的行为超出了礼义规定的范围。高山与深渊齐平,天和地平列,齐国和秦国可以重合,声音入于耳而出于口,妇人有胡须,禽蛋上有羽毛,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惠施和邓析都非常擅长这样的学说;不过君子并不看重他们的学说,是因为这些学说超出了礼义规定的范围。盗跖一直被世人谈论,名声就像日月一样昭著,跟舜、禹一起留传于世,世代不止息;可君子并不推重这样的名声,是因为这样的名声超出了礼义规定的范围。所以说:君子对于行为不看重不合情理的难为,言论不看重不合情理的明察,名声不看重不合情理的流传于世,只有那合情合理的才是最可贵的。《诗经》里说:“各种食物太丰盛,随时节不同而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苟仲武和苟仲文_荀子 不苟_玛里苟斯和塞纳苟斯

读后感

《荀子·性恶》:“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意思是说,所谓君子,首先是接受并认同社会文化和制度的教化;其次是在文献经典方面有丰富的积累;最重要的,是能够遵行礼义,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完全纳入文化心理秩序的规范之中。

此篇开头,荀子便将君子的特征概括为“不苟”。他用“苟”来修饰“难”“察”“传”,指出作为君子,对“苟难”之行、“苟察”之说、“苟传”之名,一律采取“不贵”的态度荀子 不苟,即不看重、不推崇。由此说明,君子的一切行为,都完全以礼义为标准。

所谓“苟”,是苟且、得过且过,即没有任何是非原则,只顾眼前利益,只求达到现实目的。在儒家学说中,“苟取”“苟得”都是毫无道德感的表现。人们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声,甚至如《资治通鉴·晋纪·太宗简文皇帝》记载大司马桓温所感叹:“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如此捞取名声首先便是“苟取”,即便留传于世,在荀子看来,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行无廉隅,不存德义,谓之苟且。”“廉隅”是棱角,古人用以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和品性。苟且之人“行无廉隅”,也即做人没有棱角,处世圆滑,左右逢源。在他们的心目中,“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见《孟子·尽心下》), 生在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上做事,只要大家觉得好就行了。这种“阉然媚于世”的乡愿,在任何时代都能做到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一个乡愿遍地的社会,其心态和风气必然是以苟且为原则的,也必然是无底线、无道德感的。因此,孔子和孟子对乡愿充满厌憎,荀子强调君子“不苟”,正是因为他们洞察了乡愿的苟且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强大破坏力。

荀子 不苟_玛里苟斯和塞纳苟斯_苟仲武和苟仲文

玛里苟斯和塞纳苟斯_苟仲武和苟仲文_荀子 不苟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諸君留言感謝諸位點讚

微信號: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