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句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_苗阜王声相声礼仪漫谈_苗阜王声礼仪漫谈视频

孔子的一句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人性和真理光辉,为越来越多人们所接受。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德国著名神学家孔汉思提出的全球伦理构想中,“己所不欲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勿施于人”这句格言,与《圣经》的“四不可”(即不可杀人、不可盗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一起,成为最基本的道德戒律。但孔子的另一句格言:“克己复礼”,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孔子留给后人的最宝贵遗产之一。

苗阜王声相声礼仪漫谈_苗阜王声礼仪漫谈视频_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到礼。在《八佾篇》中,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希望国君要以礼节对待臣,不要傲慢,要尊重臣的人格,不要随意,注意保持君主的尊严。在《为政篇》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指出统治者用“德”与“礼”相结合,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善的社会。在《泰伯篇》说,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一个读书人,既要学诗,又要学礼,还要认真学习音乐,这样才算是合格的读书人。在《阳货篇》中,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提醒人们,礼与乐,不仅仅是外在仪式,而且有其深刻的内涵,如果忘记这些内涵,就是舍本逐末了。在《卫灵篇》中,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指出一个人,虽然有学问、有仁德、有庄重恭敬的涵养,但如果他对礼仪的遵守不够,仍然是不好的,甚至会前功尽弃,完全的人格,应是学知、仁、庄、礼四方面的统一。

而最能体现孔子“礼”的思想的孔子的一句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论语。颜渊篇》的一段:“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在这段话中,孔子给“仁”给了一个定义:克己复礼。孔子在不同场合,给“仁”下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子贡问仁,孔子说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称“仁”是指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子张问仁。孔子说道:“恭、宽、信、敏、惠”,说“仁”是实行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樊迟问仁,孔子说道:“爱人”,说“仁”就是指对别人慈爱、友善。

而“克己复礼”,显然是给“仁”下一个新的涵义。“克己”,就是约束自己。有私心,有贪求,有欲望。这些东西,如果任其发展,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很重要的是“克己”,约束自己,利己利人的事,才去做,不利己不利人的事,就不要去做。而“复礼”,就是给人的“克己”一个外在的标准,凡是符合“礼”的,人们才去做,凡是不符合“礼”的,人们就不去做。当人们较为地做到“礼”时,他就离仁者不远了,这样的社会,就离道德良好、秩序井然的社会不远了。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是宝贵的。

1

先讲“克己”

人追求自由孔子的一句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往更美好的生活,这种要求无可非议。但是,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谓资源是无限的说法,纯粹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必须克己,保护自然资源。许多情况下,这个人的需要,与另一个人的需要,这一群人的需要,与另一群人的需要,这一国家的需要,与另一国家的需要,是互相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克己,既保障自己的需要,也保障别人的需要。只顾自己的需要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不顾别人的需要,是对别人的不公道,最终也使自己的需要得不到保障。克己,还包括反省自己、知错就改。人往往骄傲自大,知错不改,意气用事;甚至最优秀的人,也是如此。这使自己的缺点得不到克服,并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害。对每一个人而言,反省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只有勇于反省自己,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羞愧之心,江努力改正,人们的人格才会不断得到完善,人们才能少干错事,活得问心无愧。

2

再讲“礼”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家都遵守规矩,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才能建立。礼与法,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矩。由于法律具有惩罚的性质,如果滥用,就会挫伤民心。人与人的关系,大量的是日常生活的范畴,这时起调节作用的,是“礼”,而不是“法”。“礼”同时又是仪式。作为仪式,礼包含着在别人面前的谦逊,对别人人格的尊重。这种谦逊的态度,对别人人格的尊重,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体现出对别人价值的重视,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礼”,同时也是一种感化,它在使一个人外表更优雅的同时,也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更加优雅。如果说彬彬有礼,是西方绅士的标志,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对人礼貌,注重礼节,是中国古代君子的标志。

3

“克己”与“复礼”,是相辅相成的

“克己”是内容,“复礼”是形式。如果一个人,有“克己”的意愿,但不愿“复礼”,没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那么他的“克己”,最终就要落空。如果“复礼”没有“克己”的内涵,“复礼”也就失去意义。无论“克己”,还是“复礼”,最终的落脚点,是“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这就体现了道德修养中,道德目标、道德内容、道德形式三个方面的统一,体现出孔子对人性的洞察入微,对道德规律的深思熟虑。

4

孔子的“克己复礼”的要求

统治者手中拥有各种权力。他们如果不“克己”,贪图享受,苛捐杂税,对待民众残暴成性,必然使民众的生活陷入火深火热之中。他们如果不“复礼”,不尊重别人,言行举止失节,必然使更多的人不把纲纪伦常当回事,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陷入混乱。一方面是民众生活陷入水火,一方面是社会社会纲纪伦常败坏,这个的社会岂能持久?最终难免社会危机四起,民众生灵涂炭,而统治者也难免身败名裂、祸及子孙。由此看来,统治者“克己”、“复礼”,既是对亿万民众生命、财产和幸福的爱护,何尝不是对统治者子孙生命、财产和幸福的爱护呢?

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把孔子的思想,说成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人们把古代社会的礼教,说成了吃人的东西。人们把克己复礼,说成复辟倒退,是维护落后的奴隶社会秩序。这些观点,只能表明上一世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正常。孔子的思想是不朽的,不但是中国的财富,而且也是人类的财富。礼教虽然有其局限性,但礼教的基本精神,是好的。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同样,克己复礼,不是什么倒退,相反,是目光深邃的,既是对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的批判,对以后时代人类的道德伦理建设,也有普遍的借鉴价值。

当前中国,官僚贪污腐败,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出现这些问题,有体制、法律等原因。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过于自私、贪婪,过于追求自己的享受,不克制自己的利益与追求,肯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倡导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让每一个人懂得约束自己,不放任自己的欲望,让我们的官员们懂得约束自己,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对我们民族当今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对我们整个社会变得更为和谐,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慧。同样,克己复礼,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慧。对于这些智慧,我们应该充满敬意,并虚心学习。这样,每一个人的人格孔子仁爱的思想内容,才会变得更加健康。而我们这个民族,也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