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人也”——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

既然孔学之仁的“爱人”说难以成立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那么,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究竟又是什么呢?

从孔子的整体思想来看,《中庸》所载录的“仁者,人也”,为此提供了答案。“仁者,人也”,正是孔子对仁所做的最全面、最为本质性的诠释与概括。句中的“人”字,在这里活用为动词。“仁者,人也”的字面意思是说,仁就是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或曰活成既顺乎人之情、又合乎事之理的人;进一步具体而言,仁就是毕生不懈地自觉追求理想或曰理性人格,从而超越动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实践;简括而言,仁就是人生的理想或曰理性人格化。

从其具体实践方面来看,孔学之仁亦即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又基本分为两个方面。这就是主观“修己”方面,以及客观“济众”方面。

主观“修己”方面的基本内容是,毕生不懈地自觉追求自我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亦即努力使自己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就是《中庸》第25章所谓“成己,仁也”之意;若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

“依于仁”;(《述而》)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如果借用曾子的话说这则是,“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泰伯》)。

客观“济众”方面的基本内容是,推己而及人,努力帮助他人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孔子所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就是孔子在这方面的具体表述。

在孔子看来,主、客观两方面相对而言,主观“修己”是根本。具体而言,仁亦即人生理想人格化的具体实践,首先必须从自身做起;而实现自身之仁亦即理想人格化的关键,也就掌握在每个人的自己手中。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此外,《论语•子罕》又载孔子曰——

“譬如为(堆)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整)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这是在以堆积山丘或平整洼地为例,具体讲“为仁由己”的问题。由于采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修辞,因而把“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朱熹《论语集注》)的道理,表述得就更为明白而透彻。也就是基于“为仁由己”这一思想认识,孔子才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观,以及“人本”观。(详见“君子篇”与“基础篇”)

孔子同时又强调,主观“修己”理应努力与客观“济众”相结合,从而争取普遍实现人生之仁。具体而言,就是“仁以为己任”的君子首先以身作则,为世人做出表率,使民众从风而化,从而普遍实现社会的理想人格化,亦即实现“民兴于仁”(《泰伯》)。在孔子看来,个体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也就在于此。孔子一生汲汲于出仕从政,虽然被时人讥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却依然无怨无悔。孔子的这种执着追求出仕从政的人生态度,正充分体现出了,其“修己”理应与“济众”相结合的思想认识。

在《论语》中,载录了孔子师徒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

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做到“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已不仅只是“仁”之事了,而肯定是“圣”之事了,这是个体人生根本意义与价值的最充分实现。在这方面,即使是尧舜那样的圣王,大概也还会有所缺憾吧!据此可见,相对于个体人生而言,孔学之仁亦即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又是以“圣”为其极致境界。用杨伯峻先生的话说这就是——

“仁”并不是孔子所认为的最高境界,“圣”才是最高境界。(《论语译注•试论孔子》)

至此可先做一如下简要归纳:孔学之仁的本质内容,就是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实现人生的理想(理性)人格化;孔学之仁亦即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具体包括主观“修己”与客观“济众”两个方面,其中主观“修己”是根本;相对于践行个体而言,孔学之仁亦即实现人生理想人格化的极致,乃是圣人境界。

基本理清了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之后,接下来,则有必要对“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的立论根据,再集中做一具体阐释。

《论语•里仁》载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这里所谓的“吾道”,显然是指其总体思想而言,而其所谓的“一以贯之”者,当然也就是指“仁”这一统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的高足曾子对此的领悟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的这一理解,正与孔子所谓“忠恕违道不远”(《中庸》)的语意相互一致。朱熹《论语集注》对此作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据此可见,曾子对孔学之仁的领悟是:从其实践方面来说,“仁”其实只是“忠”“恕”两个方面的事。具体而言,“忠”或曰“尽己”,就是实心实意、尽心尽力做好自身“仁”之事;“恕”或曰“推己”,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争取帮助他人做好其“仁”之事。而在前面的阐述中我们已经讲过,从其具体实践方面来说,孔学之仁亦即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具体包括“修己”与“济众”两个方面;其中主观“修己”是根本,但又理应努力与客观“济众”相结合,从而争取普遍实现社会之仁。两相比照可见,孔学之仁的本质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在其致思理路上,恰好与曾子相契合。据此可见,“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理应是符合于孔子思想实际的认识。

孔子一方面罕言仁(《子罕》),亦即“不轻许人以仁”,不仅是对子路与颜渊等高足如此(《雍也》《公冶长》),即使是对自己也只是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据此可见,孔学之仁实在难以企及。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却又一再强调曰——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同上)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

这无异于又是在说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为仁其实诚易。孔子“用仁”上的这一明显矛盾,乍看着实令人费解,显然无法用“爱人”说解释清楚。然而如果按“仁”亦即人生的理想人格化来理解,则完全合乎逻辑。这是因为,理想人格化是一个与人之生命共始终的完整过程。不到盖棺之日,实难定论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而且“仁”的总体标准,也确实难以真正达到;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所以孔子从不轻易许人(尤其是生人)以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孔学之仁亦即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又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要能够在一时一事上按照理想人格标准而行之,这也就是在具体践行“仁”了。孔子有时又一再强调为仁并不难,其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据此可见,这一事例则又表明,“仁”就是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显然是符合于孔子思想逻辑的认识。

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是,首先认识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其形成一定的具体认识。这是认识活动的第一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不断积累与深入,最终认识到事物的整体,从而能够对事物做出本质性的概括。这是认识活动的第二阶段。照此看来,《论语》所载孔子的七条“论仁”之例,显然应属于第一阶段,还都只是孔子对于仁的具体认识。这也就是说,孔子这时尚未能对仁做出本质性的概括。弟子们之所以会频频“问仁”的主要原因,大概也就在于此。而“仁者,人也”,则应属于第二阶段,这才是孔子对于仁的本质性概括。孔子对于仁的这种本质性认识,理应形成于孔子的较晚时期。“仁者,人也”这一诠释,最早见于晚出的《中庸》而非《论语》,其中就透露了这一信息。据此看来,根据孔子“仁者,人也”这一本质性概括所得出的结论,亦即孔学之仁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就是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理应是符合于孔子思想实际的认识。

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亦即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其实并非完全是笔者的个人发现。在探求孔学之仁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先儒与时贤,对此早已有所领悟与发现。例如——

一人遂(成功)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个人须要能尽人道,能尽人道即是仁。

“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

“所谓仁道”,“也就是人的发现”。

仁本身就是人们尤其是贵族们,应当在一生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综观以上所引各例,从其致思理路的趋向来看,先哲与时贤的这些具体领悟,显然都程度不同地指向了“仁者,人也”——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人生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只是由于各种特定原因,先哲与时贤们,未能对此做更进一步的深入发掘与推演而已。这则再次表明,认为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乃是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亦即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确实不是哗众取宠的妄说,逞己私臆的怪论。

实事求是地讲,虽然经过了以上的分析与阐述,但是问题到此还不能算是得以彻底解决。孔学之仁亦即人生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是否能真正得以确立“仁者,人也”——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其能否真正涵盖并统贯,孔子的“论仁”之例与“用仁”之例。以下就对此再分别做一集中阐释。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

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养生孔子思想包括主要内容有_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_孔子的养生思想包括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