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墨家和道家的独到之处——百家争鸣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历史上文化的发展有很多的渠道,战争引发的流血冲突无疑是最直接的一种,春秋战国作为我国最混乱的一个年代,百家争鸣成为了战争背景下的一抹特有的风景。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礼乐崩坏”的年代,各国的诸侯为了称霸中原导致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出现,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造就了百家学说,也就有了后来百家争鸣的评价。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儒家、墨家和道家等分别都有着各自的理念,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各家学派的独到之处。

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_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_孟子孔子思想区别

一、儒家思想的理念

提及儒家学说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儒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四书五经等经典文学著作,还为历代皇帝统治天下提供了思想的标杆。

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分别以圣人和亚圣著称,他们推崇的儒家思想是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思想,无论何时何代都可以称之为做人的根本。

1.孔子与他的学说

春秋时期是世卿世禄制度的末期,此时的贵族、地主等利益集团皆向往荣华富贵、骄奢淫逸的生活,孔子虽然也出身鲁国贵族但却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

在“礼乐崩坏”的年代孔子独树一帜追求学识和德行上的高尚情操,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句话便可以看出自得其乐的思想。

孔子曾周游春秋多国经历了无尽的艰难与困苦,但即使如此依然不觉得这一条道路的艰苦,而是能够从艰苦中寻找人生的目标与方向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真正做到了苦中作乐并把理想视为人生价值最高的体现。

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_孟子孔子思想区别_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

食不在精而在果脯,衣不在华而在保暖,味觉上的享受与华丽的外表仅仅是一时的享乐,唯有内心的充实和思想上的富足才是最高的追求与体现儒家、墨家和道家的独到之处——百家争鸣,可见孔子被称为圣人实至名归。

2.孟子的忧患意识

孟子与孔子都是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而且文化思想方面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细节方面却又有着不同之处,孔子后人留下的更多是礼孟子则是“忧与患”。

中学时代的教科书上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篇文章,孟子通过对一些历史名人的刻画与描述讲述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道出忧患能够让事物进步而享乐主义则会“恒亡”。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每一个人成功之前必然经历的一个痛苦过程,唯有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方能成就大事,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从个人的经历引申到一个国家的行为也是如此,享乐主义会让一个国家向衰弱直至最后的死亡,而忧患意识才能够使得王朝不断改革与发展,于忧患之中进步生存发展壮大。

孟子孔子思想区别_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_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

孟子作为春秋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对忧患和安乐两个层面进行了挖掘和深入,把安乐与忧患进行了深层次的辩证式解读,直至今天这种思想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3.列子对忧患意识的另一种解读

儒家思想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生活理念,并非一种为了忧患而忧患的态度,列子曾对这一种错误的认知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比如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大致就是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忧天地灾难,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死于这种天灾之下,这一种“忧患意识”无疑是错误的。

忧患意识不是指无穷无尽的忧愁、担心不必要的担心,忧患与安乐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即在安乐时期不要忘记困难时的精神,在忧患时也不能忘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无论是忧患还是安乐理念皆立足于实际情况,忧患、安乐是一种日常的行为方式体现,而不是无时无刻的焦虑和废寝忘食的担忧,这一种忧患意识对任何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_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_孟子孔子思想区别

二、乱世中道家学派

西汉前期实施的政策为“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从某个角度来说“无为而治”与道家的学说相得益彰,这是一种远远超过其它时代的治国理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话说出了道家不把众人认可的道理视为大道,也不将众人讨厌的事物视为恶,天下万物在“天地”面前皆是平等不分贵贱。

道家学说在很多时候都被视为文化思想中特立独行的“奇葩”,可若是深层次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依旧有值得我们学习和修行的地方

1.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相比于其它的思想家很是不同,从某个角度来看他颠覆了诸多文化思想的认知,直白一点来说老子的思想与诸子百家有时候呈对立状态。

孟子孔子思想区别_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_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

老子曾说百姓以圣人的话为做人的榜样,可是这一种行为也会被有心人恶意扭曲进而达到某种目的,至理名言也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

比如汉武帝时期曾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此后儒家的思想便成为统治者麻痹士大夫、百姓的一种精神工具,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更是让儒学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和意义。

除了这样的认知之外《道德经》还曾记载过这样一句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

废除对于仁义之行的崇拜人人皆可孝顺慈善,乍一看这句话存在很大的矛盾与错误,可仔细思考不免就会发现唯有废除这一种标准,人才能够突破世俗的枷锁与限制达到更高的层次。

总的来说,道家的理念就是任何事物都要以辩证性、批判性思维看待,听取别人客观意见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主观思想,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透过表面的虚无才能够看透事情的本质。

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_孟子孔子思想区别_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

就如同上述所说的“杞人忧天”与“忧患意识”一样,两种思想皆是度忧患的一种体现,但经过更多的思考就会发现层出不穷的区别。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可以说是道家学说的另类体现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儒家学说提倡惩恶扬善,而道家则让希望人在知道恶、懂得恶之后能够主动改变,进而达到一种圣智、仁义的层次,唯有经历过才能发现最真实的世界本质。

三、墨子与墨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崇尚周礼,希望通过“仁”和“仁义”达到梦想中大同社会,道家则提倡“无为而治”让百姓在实践中认知社会、发展社会,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相比于以上两种理论墨家的学说又体现着不同儒家、墨家和道家的独到之处——百家争鸣,墨家的思想体现更加接近底层社会,着眼于国家社会中的阶级问题和人的主体问题。

比如《墨子》中曾这样记载:“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_孟子孔子思想区别_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

纵览我国几千的历史与发展农业人员、手工业者都处于被统治阶层,先秦时期的他们因为生存的压力几乎没有人身自由,一直被贵族和地主阶级所压迫。

残酷战乱的年代底层的百姓更是失去了最后的人格,成为可以被买卖的商品、物品,墨子的学说不像儒家、道家那样深奥缥缈,它站在底层百姓的角度发声更简单易懂。

很多人都知道“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却不知道墨家思想更重要的体现乃是“强本”与“节用”,如何来理解这两种理念呢?

墨子的“兼爱非攻”是对时代的一种愿景,希望天下不再存在流血冲突,唯有如此底层的百姓才能摆脱艰苦的生存环境,这是为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发声。

“强本节用”是主张国家重视百姓、发展农业,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强大的农业体系是强国的根本,墨家思想中还存在大量的农业、手工业的理论思想,这是其它百家学说鲜有的一个类别。

孔子孟子的关系所代表的思想_孔子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_孟子孔子思想区别

墨家学说“尚贤”而不”尚贵“,意思就是墨者崇拜有智慧的人而不崇拜人的地位,在封建王朝重视血统的年代这样的思想无疑具备很大的前瞻性。

在诸子百家中墨家学说更加亲民,它对底层百姓、底层的生产资料提供了真知灼见的先进理念,直至今天墨家的学说依然在农业、手工业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道家所言的那样世间万物并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有的仅仅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诸子百家的思想理念也是如此,正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对立与碰撞才有了百家争鸣的盛世辉煌。

春秋战国是一个流血冲突的时代更是一个思想璀璨的年代,各家各派突破了社会对人思想的一种限制,这才有了如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成果。

参考文献:《论语》、《墨子》、《孟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