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杂家 昌平君的名字叫芈启,背后有何玄机?
《史记索隐》: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城,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
昌平君是楚国公子,被秦王政立为丞相,后来被迁到郢城,项燕立昌平郡为楚王,昌平君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有人说芈启是昌平君的名字,其实是错误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昌平君叫什么名字,芈启这个名字完全是后人的推测而已。
电视剧《大秦赋》也把昌平君的名字叫做芈启,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这就像把孙权的妹妹(刘备的妻子)叫做孙尚香一样,史书并没有记载孙权的妹妹叫什么名字,只是民间传说叫她孙尚香,并没有事实根据。
影视剧中的昌平君
《史记 秦始皇本纪》:九年......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史记 秦始皇本纪》: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昌平君首次出现在史书上,是受秦王政之命平定嫪毐的叛乱,此时的昌平君已经成为秦国的相国,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也是秦始皇九年。
到了第二年,秦国相国吕不韦被免职,也就是说在秦始皇九年的时候,秦国是有两个相国的,分别是:昌平君和吕不韦。
按秦国传统来说,秦国同一时间有两个丞相,但没有同一时期有两个相国(相邦)的时候,在秦国,相邦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根据出土的秦国兵器上面的铭文来看,秦国同一时期从来没有出现过2个相邦,而相邦与丞相则是同时出现过。
吕不韦
元年相邦疾戈,六年相邦疾戈,七年丞相殳、奂戈吕不韦杂家,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十四年相邦冉戈,廿年相邦冉戈,廿一年相邦冉戈,卅二年相邦冉戈,卅三年相邦冉戈。
古代的史籍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秦国不可能同一时期出现2个相邦”,那史记中的那句话断句应该有误:
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
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秦王政知道后,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率军攻打嫪毐,如果断句成立,那昌平君就不是秦国相国,秦王政九年的相国还是吕不韦,只是到了十年吕不韦才被免职。
再根据秦国出土的兵器铭文来看:
九年相邦吕不韦戈,十二年丞相启、颠戈,十七年丞相启、状戈。
吕不韦在秦王政十年被免职,到了秦王政十二年的时候,丞相是启和颠,到了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丞相已经是启和状了,那么问题来了,丞相启是谁?
出土兵器上的铭文
很多人认为丞相启就是昌平君,他的名字叫启,他的姓是芈姓,氏是熊,可以称他为芈启或者熊启,这也是芈启这个名字的由来。
但只是一种推测,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丞相启就是昌平君,反而史料可以证明昌平君不是丞相启。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里耶秦简》:廿五年二月戊午朔辛未......二月癸丑,丞相启移南郡军叚(假)守主:略地固当辄输,令足灶岁,唯勿乏。传书洞庭守。
根据史料的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王翦,准备灭楚,秦军攻取楚都陈郢俘虏了楚王负刍,秦王政亲自到陈郢吕不韦杂家,楚国大将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反抗秦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打楚国,击破楚军,昌平君死亡,项燕自杀。
影视剧中的昌平君之女
但是根据2002年发掘出土的里耶秦简的记载,秦王政二十五年丞相启还活着吕不韦杂家 昌平君的名字叫芈启,背后有何玄机?,出土文物与史书记载不相符,经过综合考证,以出土文物为准,也就是说丞相启不是昌平君。
既然丞相启不是昌平君,那就是没有直接史料证明昌平君当过秦国相国或者秦国丞相吕不韦杂家 昌平君的名字叫芈启,背后有何玄机?,也就是昌平君是不是秦国相国或者秦国丞相还是有疑问的,吕不韦之后的秦国相邦到底是谁?
根据出土兵器的铭文,在秦国担任过相邦的人有:樛斿、张仪、乐池、嬴疾(樗里疾)、薛君(孟尝君田文)、魏冉、吕不韦。
吕不韦是秦国最后一任相邦(相国),吕不韦之后,秦国不再设相邦,也许是秦始皇觉得相邦一职权力过大,所以取消了,而秦国丞相一般是分左右的,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比如秦始皇晚期,李斯是左丞相、冯去疾是右丞相。
昌平君不仅没有担任过相邦,也没有担任过丞相。那为什么昌平君要反抗秦国呢?
楚王负刍
1、昌平君是楚国公子。
楚王负刍是楚考烈王的儿子,是楚幽王和楚哀王的兄弟,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后,楚国群龙无首,楚国大将项燕于是拥立昌平君为王,这说明昌平君是楚国王室成员,《史记索隐》也说昌平君是楚国公子。
自楚考烈王直到楚国灭亡,楚国国君都是楚考烈王的儿子,包括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负刍,当时正处于秦灭楚的关键时刻,楚国不能一日无王,项燕作为楚国大将也需要有个楚王来稳定楚国人心,以继续抗击秦国。
昌平君既然是楚国公子,当然就有继承楚王位子的资格,但是光项燕拥立,没有昌平君本人同意,昌平君也不可能成为末代楚王,想必昌平君在秦国并不受重用才是他反抗秦国的原因,他是楚人,并不忍心看着自己的故乡被秦国灭亡。
2、昌平君被侮辱。
《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一年......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
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吕不韦杂家,韩国故地被设置为秦国的郡县颍川郡,公元前226年,原韩国都城新郑发生叛乱,秦王政派昌平君前往陈郢,陈郢是楚国晚期的都城,新郑是今河南郑州市下辖的新郑市周边,陈郢是今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淮阳县。
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
史书没有记载昌平君被派到陈郢是做什么的,根据常理来推断,很有可能是来安抚楚国百姓的,楚国有王族成员在秦国为官,这本身就是对楚国民心的一种打击,楚国王族都投靠秦国,楚国百姓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抵抗?
秦王政此举在于打击楚国抗秦的信心,但他并没有想到这此举对昌平君来说是一种侮辱,昌平君是楚国王族成员,结果却被秦国派来安抚楚国百姓,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如果昌平君背叛楚国,一心想在秦国飞黄腾达,他势必不会被项燕说动。
唯一的原因就是昌平君内心深处还有对故乡楚国深深的眷恋,结果又被秦王政派出楚国来安抚楚人,他的内心显然对此是抗拒的,但是又不能违抗王命,一边是故乡的百姓,一边是秦王,昌平君也很难选择。
最终,昌平君在项燕的鼓动下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决定以死殉国,昌平君在秦国多年,他不是不知道秦国的实力,此时的天下,秦国已经灭亡赵国、韩国、燕国、魏国,只剩下楚国和齐国,整个天下的趋势就是秦国统一六国。
昌平君称王
昌平君难道不知道这个趋势?显然不可能,也就是说昌平君明知道自己投靠项燕做楚王会死,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去做,这说明他抱着必死的心态,楚国灭亡,身为楚国公子的昌平君心灰意冷,或者这也是秦王政想要的结果,把昌平君这样一个楚国公子留在秦国,难道不担心昌平君会报仇吗?
这一切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秘密,昌平君的名字没能在史书上出现,他是末代楚王,名字都不能留下,显然是不合逻辑的,除非有人故意抹掉他的名字,《大秦赋》中说昌平君的女儿是秦王政的王后,这个王后在历史也没能留下名字,也有人说扶苏是昌平君的外孙,更是没有记载,这都随着昌平君的死亡而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