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及其文学集团在文学史上留下“淮南小山”的称谓
淮南子
《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刘安及其文学集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淮南小山”的称谓,建树颇多。他们整理先秦文献,研究百家学说,探讨天下大事,总结汉初治国理政的经验,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其门客的协助下,刘安编著而成《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早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治国理政的“刘氏之书”、内容博大的百科全书。东汉高诱的评价是“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唐代刘知几的评价是“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现代学者胡适的评价是“绝代奇书”。
《淮南子》全书21篇,分别为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缪称、齐俗、道应、汜论、诠言、兵略、说山、说林、人间、修务、泰族、要略。全书涵盖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农学、医学、军事、哲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保留了大量传说、神话、寓言,极富韵味与哲理。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淮南王书》。淮南王刘安编著《淮南子》的目的在于治国理政。汉朝政权建立以后,以丞相萧何为首的统治集团认真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去除苛政是当务之急。秦王朝法禁多如牛毛,百姓动辄得咎,刘邦攻入咸阳之时,废除秦王朝所有法禁,出台“约法三章”,作为一项临时措施,为的是安定民心。当楚汉战争打响后,萧何凭借宽简的法度经营后方,取得巨大成功。汉王朝建立后,萧何把自己在秦王朝故地经营后方的政策推而广之,“无为而治”成为汉初显著的施政特点。刘安亲历了“文景之治”,对汉初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切身感受,他的思考更为长远:治国理政必须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应该有一套基本的规范。只有建立在一定理论之上的制度规范才能够坚持下去,进而实现长治久安。这就是他在《淮南子·要略》中所说的“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
作为经世致用之书,应该摒弃门户之见刘安及其文学集团在文学史上留下“淮南小山”的称谓,吸纳各家之长。淮南王门客众多,不少人是先秦各家学派的继承人,带来了各家学说的思想精粹,为黄老哲学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淮南子》中也得到反映。因此,《淮南子》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具有“道学为本,诸子为用”的显著特征。它秉持自然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同时又对儒家、法家、兵家、墨家、刑名家等诸子百家思想进行了有选择地继承,并与汉初治国理政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经天纬地的理论架构。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必须接受“道”的指引和制约,遵循自然天道则政通人和,事业兴旺;违背自然天道必然遭到失败刘安及其文学集团在文学史上留下“淮南小山”的称谓,受到惩处。大道无形,无所不在,天地、人间、事物因果都受自然天道的支配。人君之道就是修德率下,人臣之道就是各守本分,人民之道就是遵循法度,事物之道就是因果互为。而作为最高统治者,尊奉自然天道,以高水准的道德修养施政,以道德力量化育万物就能长治久安。可以说,《淮南子》对治国理政提出了一整套有价值的理论,政治伦理、秩序意识、民本思想、廉政主张等等,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是我国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学术巨著。
《淮南子》是神话传说和成语的宝库。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出自它或经由它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中国四大神话之称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共公触山、女娲补天在《淮南子》中都有记述。其中嫦(妲)娥奔月是《淮南子》原创神话。每一则神话故事都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和期盼,体现出古人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不少被改编成戏剧、小说、电影,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伯乐相马》、《西门豹治邺》、《卧薪尝胆》等,是对今人精神的感召和智慧的启迪。其它如仓颉造字、夸父逐日、抱璧泣血等,既是历史故事,也是传世文献。而塞翁失马、刻舟求剑、螳臂当车、一叶障目等,无不充满哲理与智慧。出自《淮南子》的成语故事也非常多。目前常用成语约1万条,《汉语成语词典》收成语约1.02万条,《古今汉语成语词典》收成语1.5万条。这两部词典从《淮南子》中摘录的成语据粗略统计有122条,约占成语总数的1%。经过近年的进一步整理发现,出自《淮南子》的日常成语及收入各类辞书的成语多达300余条。
《淮南子》的科学思想以及成就是同时代的巅峰。书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表述,流传至今,是千百年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经典。其它如天文学史中的五星、黑子、彗星及地震淮南子杂家,物理学中的光学、力学、磁学,化学中的炼丹术及纺织科学印染科学,农学、水利、气象、物候,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医学中的预防观、养生观、疾病及药物治疗,生物学中的生物进化、物种分类、自然选择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乐律中的五音、十二律、旋宫法,以及度量衡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特建树。
《淮南子》为何由《淮南鸿烈》、《淮南王书》而称作《淮南子》?一方面是古籍分类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后人对《淮南子》推重。中华文化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在传承中有些渐渐亡佚淮南子杂家,留存至今的有8万余种。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成帝刘骜命宗室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刘歆(约公元前50—公元23年)父子主持整理存世古籍,刘向父子采用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进行分类,加上辑略,总题《七略》,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对存世古籍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七略》已经亡佚,其基本成果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至唐初,魏征主持,颜师古、孔颖达等编纂《隋书》淮南子杂家,吸收了汉晋古籍分类的成果,将古籍分为四大部类,即经、史、子、集,并在《隋书·经籍志》中以经、史、子、集冠名,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里细分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大多数文献书目所沿用。清代乾隆皇帝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也是采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进行分类。
四部分类法的“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在《隋书·经籍志》中,《淮南子》被归类于杂家,列入子部类。后世也把《淮南子》归类于道家经典。
从《淮南王书》到《淮南子》,反映出《淮南子》的价值被逐步认可,以及其在古籍中应有的地位。在古代,“子”是对那些有道德修养,有学识地位的人的尊称,只有具有道德修为,堪为师表的人,其立言之书方可称之为“子”,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后世把淮南王刘安与先秦诸子并提,足以见得对其学识修为的敬重以及对这部“绝代奇书”的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