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墨子学说的核心重点,就是在怀疑诸侯贵族相互攻伐
序言:
墨子学说的核心重点,就是在怀疑那些诸侯贵族相互攻伐,究竟对于全人类有什么必要性。所以他提倡兼爱,提倡非攻,这都是基于全人类利益的考量。如果墨子活在今天,我相信他一定也会是一位坚定的人道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比瑞典环保小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那种)
但墨子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特别是儒家。他们认为墨子每天都在关心全人类,这实在太不切实际了。一个人至少应该从自己的家人开始关心,而不是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所有人。这个说法,听起来是不是也有些道理?
可是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又可能无法避免人与人的纷争。因为人既然都比较爱自己人历史上墨子提倡的墨家核心思想是序言:墨子学说的核心重点,就是在怀疑诸侯贵族相互攻伐,自然而然就会私心。有私心就可能有冲突,最后可能就引发斗争。
问题的核心在于:
1应该赞成墨子的学说吗?
2儒家的批评是否具有一定道理?
每一种理论都可能会被人批评。稍微想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说「没有一种学派是十全十美的」要是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墨子的兼爱学说,这真的不会是个好世界吗?笔者觉得也很不错呢!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接受儒家爱有阶级之分的说法,那么当你不被爱之时,你也能理解,这只是因为你在他心中并不是那么重要。可是这却是在所有人都接受某种学说的前提下假想的;也就是说,这些学说被认为不是「十全十美」,是因为会有人不接受。所以当我们认为一个学说不完美时,其实是因为有我们这些批评这个学说的人的存在,才令这个学说变得不完美,按照这个逻辑去理解的话,似乎陷入了某种理论漩涡。有些学说真的是违背人性,才会被大众否决。但墨子学说中的人性,定义却又是什么呢?
儒家的思想有他的道理存在,当然墨家的也是。那么当双方都有理的时候互相辩论,是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再加上中华文化受儒家思想太深,也许评起理来会有些偏颇。儒者会批评墨者,也许只是因为理念不同吧。在一个称为道理(人性)的平台上,他们各据一方,然后互相质问。也许在这个平台之下,还有一个称为荒唐(非人性)的平台,而他们也各有一部份在那里(笔者只是觉得应该没有哪种想法会是完全地站在道理的平台上,但这又演变成上面笔者所说的漩涡陷阱了)。而他们互相抨击的,却是对方处于道理平台上的部分。那么如此的抨击真的有道理可言吗?
人文科学的不确定性,让问题充满了疑惑!
人文科学就是这样,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这也是人文科学比较实用的地方,因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本来就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判断。
笔者在中学阶段最常会有一种感觉,觉得什么都有道理,但是也什么都没道理。这其实是学习人文科学必经的过程。可是随着知识的增长,与自身经验的累积历史上墨子提倡的墨家核心思想是,慢慢就会发现有些说法自己不能接受、有些说法在知识上站不住脚。这个时候慢慢就会有一个方向,虽然不见得正确,但至少学习此时会变得比较有意义。
所以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人生与知识要抱持严肃的态度!若是稍稍有点偏差,譬如把学习知识当成增强自己才艺,或是考试高分的工具,结果就很难避免前述无所不可的想法。听起来虽然很老掉牙,但事实就是这样。
每个人在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当然无法以相同的心态面对每一个人。虽然对于生活週遭的每个人都应该给予尊重,不过,如同"兼爱"的说法实在是太苛求了!
墨家的学说在某些角度的确有些「苛求」。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序言:墨子学说的核心重点,就是在怀疑诸侯贵族相互攻伐,有很多中国人也觉得难以接受。因为原始的佛教也是不讲家庭关系的。「尊重」跟兼爱的不同,这也很有意义。因为我们现在说尊重生命,是因为我们认知到所有人最终都必须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别人的工具。
可是兼爱却不是出于这个想法,它比较有功利性。墨子就说:「因为要别人爱自己的家人,所以要爱别人的家人。」这就好像把爱别人当成一种手段一样。但是很显然,我们强调尊重别人时,并不是为了某种目的。
就好像庄子说过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喜欢去海边,很多海鸟都跟他玩在一起。可是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海鸟肉很好吃,他心里有了这个想法。等到第二天他去海边时,再也没有任何海鸟愿意亲近牠了。是不是感觉很惆怅?人与人的关系亦如此,一但有一点点的机心,一切的善意都可能因此变质。
我曾一度怀疑墨子为什么要把他的学说讲得比较简单和功利,恐怕也是怕人家质疑他理想难以实践。
墨子与孔子的说法当然都很有道理,否则不会在当时吸引那么多人的支持。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能有﹝理性﹞判断。至少对笔者而言,我觉得墨子对于人性的复杂没有儒家那么关注。这有点像现在的环保人士,他们致力于对抗所谓最大的灾难或是罪恶,可是却可能忽略了许多隐藏在善意、温情乃至伦理之中的问题历史上墨子提倡的墨家核心思想是,就一般人而言,这些恐怕更会造成人生的困扰。
墨子曾说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之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之所自起?起不相爱。」
中国受儒家影响比较深,所以对于墨家的学说接受程度较低。笔者认为【爱】其实必须从家中开始。因为一个人爱的能力,通常都是从家中养成。正是有家人之间亲密的接触、彼此的关怀,才会使人慢慢了解爱、学习爱,然后进而有爱别人的可能。如果否定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反而不可能有兼爱的精神。
不过墨子所说的兼爱,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只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忠君爱国的思想,并没有像基督教说博爱时,那样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所以换句话说,兼爱比较像是一种口号,墨子到底有没有否定家人之间的亲情,其实很难说。
因为墨子曾经也反驳那些人无兼爱会不孝的说法。他的理由是:一个爱自己亲人的人,一定会希望别人也爱他的亲人。可是如果你不去爱别人的亲人,别人怎么会来爱你的亲人呢?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够爱别人的亲人,别人也会来爱你的亲人。因此兼爱的说法与孝并没有冲突。
想法太天真,过于理想化
如果站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角度去看待墨子兼爱和非攻的说法的话,结论又会有所不同。因为笔者认为既然所有人共同生在这个世界上,那又何必要成天打来打去的呢?这样也只会造成大家的伤害而已,所以大家互相爱别人,不要存有任何私心,不要只爱自己的亲人或好友,其实不只做到了兼爱,也等于要做到非攻了。因为爱别人,就不会想去打别人,也就不会有战争以及各种权力上的斗争,这样不就有一个非常和平、大家都很开心的世界啦?(墨家的想法是不是很天真?)
虽然从某些角度出发,我个人是赞成墨子的说法,但是儒家的那些批评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要大家兼爱,的确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估计谁也没有把握能做到。因为只要是人,就必有贪念,一定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优先,之后是亲人、好友等等,根本就没有机会轮到那些跟自己无关的人,所以如果真的实行起来,即使会产生各种斗争,也一定会是绝大多数的人认同儒家。
结语
墨子的学说是一个高贵的理想,可是在达到这个理想之间,有很多问题必须解决就像上述所说,要爱那些不相干的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虽然每天常常会谈到「人类」,可是实际上我们很少真正认识到人类的价值。
我们通常可以了解一个有钱人的价值、一个美女帅哥的价值、一个老师的价值、甚至是一个政客的价值。可是当一个人既不是老师、也不是政客、更不是我们的亲人时,我们通常就不知道他有什么价值。
但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时时刻刻都感觉到有人在受苦,时时刻刻都觉得所有的人与他相关、时时刻刻都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像范仲淹、耶稣或是佛祖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能够这样,那就世界和平了!
但问题是要做到这样,不能只依靠宗教或是什么心灵团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要学习知识,学习历史,才能将我们小小的善意,化为长久的力量!
参考史料:
《墨子·兼爱》《汉书·艺文志》《墨子·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