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墨子《三辩》是程繁和墨子的三段对话
墨家和儒家思想的分歧,为什么墨子和荀子,对音乐态度截然相反?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分享《墨子》第七篇《三辩》,这一篇“三辩”是程繁和墨子的三段对话,这里墨子提出了著名的“非乐”的思想,这一篇也是儒墨思想有分歧的一篇。我们先来看一下内容。
第一段对话。程繁问墨子说,先生之前说过,“圣王不为乐”我国墨子《三辩》是程繁和墨子的三段对话,圣明的君王都不创作音乐,但是比如诸侯处理政务太劳累了,士大夫工作太劳累了,农夫耕作太劳累了,他们用音乐来舒缓劳累,难度这也有错吗?
第二段对话。墨子说,君王创作音乐越多,那么功绩就越少。以前尧舜时期,只有茅草盖的房子,他们制定了一些简单的礼,也创作了一些简单的音乐。
后来商汤把夏桀放逐到大水,统一天下,自立为王,大功告成之后,没有什么大的后患了,于是就承袭先王之乐而自创新乐,取名为《护》,又重新修订了《九招》之乐。周武王战胜殷朝,杀死纣王,统一了天下儒家墨家思想分歧的原因,自立为王,大功告成之后,没有什么大的后患了,于是沿袭先王之乐而自作了新的音乐,取名为《驺虞》[z%u14Du y%uFA]。
墨子说,周成王治理天下不如武王,周武王治理天下不如成汤,成汤治理天下不如尧舜。所以创作的音乐越是繁杂的国君,他的政绩就越少。由此看来,音乐不是用来治理天下的。这是第二段对话,墨子用古代的例子,来说明了音乐对于治理天下无益。
第三段对话。程繁继续问墨子,程繁说“子曰:‘圣王无乐’”,你之前说圣明的君王都没有创造音乐,你看商汤和周武王不是也创作了音乐吗?这里其实程繁是换了一个概念,墨子说的是“不为乐”,而程繁反问的是“无乐”,其实是有区别的。其实墨子的“不为乐”是一个度的问题,而不是完全反对。
墨子说,圣王做事的原则是,根据具体情况所有损益,饮食对人有利,但是知道了饿了就要吃饭这不算什么智慧,现在圣明的君王虽然有音乐,但是很少,这就等于没有音乐一样。所以,墨子总体是意思是,音乐对于国君治理和人民的生活其实是无益的,适可而止就可以了。
墨子的“非乐”有反对传统的“礼乐”制度的意思,所以,在当时墨子这种思想是非常反叛的,有史料记载墨子因为“非乐”的思想被宋国囚禁,在《荀子》里面也记载墨子的非乐思想差点受到刑罚。墨子“非乐”的思想反叛在于,制作礼乐是当时统治者的特权和权威,而墨子是在挑战权威。但可能墨子的原意想表达的是,音乐只是生活的调节,不是治国之本,或者说不是必须的,如果沉溺于音乐,反而会玩物丧志,无法治理好国家。孟子在《梁惠王下篇》提出了著名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思想,批判了当时梁惠王沉溺于“世俗之乐”儒家墨家思想分歧的原因,而没有治理好国家。
关于对音乐的态度,在《论语》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可见孔子对于音乐的推崇,后来的。后来荀子在《荀子·乐论》针对墨子的“非乐”思想进行了批判,荀子看到了音乐的另外一面意义。
荀子说:音乐,就是快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需要中不可或缺的。人不能够没有欢乐,欢乐了就必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显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显现出来。人不能够不快乐,快乐了就不能够不表达出来,但这种表达要是不进行引导,就会出现祸乱。
所以古代的圣王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们情感的表达,使歌声能够用来表示欢快而不淫荡,使歌词能够用来阐明正道儒家墨家思想分歧的原因,而不流于花言巧语,使音律能够宛转悠扬,感化人的行善之心,避免邪恶肮脏的风气接触老百姓,这就是古代圣王创作音乐的准则。
其实不管是儒家还是墨家我国墨子《三辩》是程繁和墨子的三段对话,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国家能够得到好的治理,民众生活富足安定,只是墨子看到了过度沉溺于音乐带来的负面效果,而荀子看到了音乐对人的正面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