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淮南子》作者考陈 静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有比较含混和比较明确的不同说法。比较含混的说法是,《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称淮南王“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于是又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说法,认为是淮南王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①指出了淮南王以外的另一些作者的名字。再后来,这里出现的八个名字又被统称为“八公”,于是《淮南子》的作者就成为淮南王刘安和八公了。这个说法通行于明清时代,基本上不被质疑。我们的目的,就是考察这些不被质疑的说法是否具有充分的根据。一、《史》《汉》等有关材料。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我们能够找到的材料是十分有限的。查找的主要方向首先是有关淮南王刘安的生平材料,这方面的材料有四项:一是《史记》1培卷(淮南衡山列传);二是《汉书)44卷(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三是高诱的(淮南叙目);四是《神仙传》卷四的(刘安传)。先看《史记》。《史记>的淮南王列传说“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
”《汉书》本传的相关记载显然来自《史记》,只有细微的文字差异:《史记》说淮南王“好读书”,《汉书》却说淮南王“好书”;《史记》说淮南王拊循百姓是想“流誉天下”,《汉书》说淮南王拊循百姓是想“流名誉”。大同小异。但是《史记》丝毫没有提到淮南王著书之事,只是对淮南王谋反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极其细致。《汉书》除了抄录《史记>有关淮南王事迹的记载,还增加了淮南王著书的内容,日:“招致宾客方术之人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Or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自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谴。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昏莫然后罢。”从《汉书》的这段记载,我们知道淮南王的宾客众多,出自淮南王及其宾客之手的著作也不少,淮南王具有极高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同样爱好文艺的汉武帝的敬重,汉武帝以极其慎重的态度对待与淮南王的文字往来,寄往淮南王国的信函往往耍让文才高超的司马相如看了草稿后才正式发出。但是,在淮南王的数千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撰著,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第一次明确提到《淮南子》的作者,是高诱的(淮南叙目),高诱说:“安为辨达,善属文。⋯⋯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遂与苏飞、孛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①高诱:(淮南叙目)。 万方数据《淮南子》作者考 117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号日鸿烈。”这里提到了参与撰著《淮南子》的八个人的名字,其中,只有左吴、雷被、伍被三人见载于《史》《汉》。但是《史》《汉》关于这三人的记载,却都与著书无关,而是与淮南王谋反的事件有关。《史记》载:“王日夜与伍被、左吴等案舆地图,部署兵所从人。”伍被一再劝说淮南王放弃起兵计谋,认为天下安定,起兵必败,淮南王答日“左吴、赵贤、朱骄如皆以为有福,什事九成”,不太满意伍被的态度。看来,在参与淮南王谋反的活动中,左吴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而伍被则一直希望淮南王放弃这个铤而走险的计划。后来伍被不得已为淮南王出谋划策,失败后,“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廷尉汤日:‘被首为王画反谋,被罪无赦。’遂诛被。”《汉书》有伍被列传,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比较详细地记叙了伍被在淮南王国的活动,没有谈到著书的事。
并且,《汉书》说“被以才能称”,而没有说他以博学称。以才能称和以博学称还是有区别的,才能多指现实的行政能力和在政治军事上的策划能力,而博学指的是对典籍的熟悉程度和进行理论思考的能力。《淮南子》一书旁征博引,内容及其丰厚,非博学者不能为之。所以,伍被等人是淮南王国的重要谋士,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们是不是《淮南子》的作者,却未可轻下断语。雷被的情况也大致相同。雷被见载于《史》《汉》,也是作为淮南王谋反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加以记载的,据说他与淮南太子比剑,误中太子,被太子怀恨,后来逃往长安告发淮南阴谋,这成为淮南案发的直接导火线之一。《史》《汉》在记载这件事时,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雷被巧,乃召与戏。”这里说到了雷被的巧,也没有说他陴学。高诱的(淮南叙目)提到的八人中的三个见载于《史》《汉》的人物,都很难断定就是《淮南子》的作者。况且,高诱写(淮南叙目),已经是建安十年以后的事。高诱在(淮南叙目)中谈到了自己与《淮南子》的渊源关系以及注释《淮南子》的动机:“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会遭兵灾,天下棋峙,亡失书传,废不寻修,二十余载。蕉童十年,辟司空掾,除东郡濮阳令,睹时人少为淮南者,惧遂陵迟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作者?,于是以朝晡事毕之间,乃深思先师之训,参以经传道家之言,比方其事,为之注解,悉载本文,并举音读。
”建安十年,已经是公元205年,淮南案发,是在汉武帝的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也就是说,从淮南王死,到高诱写《淮南叙目),其间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考虑到《淮南子》的完成,是在淮南王去世前的许多年,这里的时间距离,还要更长一些。我们不知道高诱列举八人姓名的根据是什么,但是我们应当有一份自觉: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是在《淮南子》问世的三百多年以后,才有了似是而非的指定,而这些指定,在《史》《汉》中是很难具体落实的。二、“八公”与《淮南子》的作者。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在(淮南列传)中有这样一条:“淮南要堕重,安养士数千,高才者八人,苏飞、李尚、左吴、陈由、雷被、毛周、伍被、晋昌,号曰八公也。”①这里的陈由,就是(淮南叙目)中的田由,这里的毛周,就是卷十六。 万方数据118 《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八公”称谓的出现是与淮南王刘安成仙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就现存的文献来看,最早记载淮南王成仙故事的可靠材料见于王充的《论衡》,①《论衡·道虚篇》曰:“儒书言:淮南王学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呜于云中。”@王充生活在东汉初年,可见淮南王成仙的故事在东汉的“儒书”中是颇为流行的。
当然王充本人并不相信这样的传言,所以他在引述了儒书的传说后对这种说法进行r批判,认为“空言升天,竞虚非实也”,不过是“八公”之徒弄虚作假而已。随后像王充一样批评淮南王成仙故事的是东汉末年的应劭。应劭的《风俗通义》卷二有“淮南王安神仙”一条,言淮南王成仙故事是漏网的淮南门人编造出来的,但是没有提到“八公”的称呼。明确以“八公”为主角并且以确信的态度讲述淮南王成仙故事的,是葛洪的《神仙传》。葛洪讲到.淮南王刘安喜好方术,延请天下方术之士,“于是乃有△垒诣门”,淮南王让守门人考校八人的本事,守门人以年老为由为难八公,谁知“言未尽,八公皆变为童子”。这一下惊动了淮南王,顾不上穿鞋就跑出来迎接八公。八公向淮南王显示了很多异能。后来淮南王受谋反之冤,“八公使安登山淮南子和史记,大祭,埋金地中,即白日升天。”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大懊恨淮南子和史记淮南王的门人宾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了《淮南子》的作者?,乃叹日,‘是朕得为淮南王者,视天下如脱屣耳。’遂便召募贤士,亦翼遇八公。”八公的故事大略如此。o高诱是东汉末年人,与应劭的年代大致相当。高诱的(淮南叙目)只列举了苏飞等八个名字,并没有“八公”的称呼。我们从淮南王成仙的故事里考查出“八公”称呼的出处,是为了说明,《史记索隐》组合了高诱(叙目)里的八个名字和淮南王成仙故事里的“八公”名称,又把它误会成《淮南子-要略》里的文字,才使“八公”的称呼与《淮南子》的作者挂上了钩。
或许.这种组合并非始于《史记索隐》,《史记索隐》也是有所根据的,但是笔者目前还未查阅到进一步的材料,今后当留心收集。无论如何,高诱(叙目)里的八个人名就是“八公”,而八公就是《淮南子》的作者这一点似乎渐渐成为无需考辨的“事实”,现存《淮南子》序跋里有许多例证表明,它们的作者认为“八公”就是《淮南子》的作者,例如: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明张赋如集评本序跋·顾起元序:刘也取材百氏,⋯⋯八公氏众蚌之,刘安才一裁之尔矣。汪明际:淮南子删评序:淮南王安所著书⋯⋯其患也博而寡要,旨而无序,割之则多精言,合之则少伦次,盖当时出于八公之手,未能熔金而使一范也。王谟: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跋:据高序,王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淮南子和史记,则是八公之外,原别有大山、小山其人。吴挚父淮南子评点本跋:先生评淮南子书有两说:前说必为八公之徒讽王安勿反;后说以为王安自作,而力辩《史记》淮南之反为冤狱。钱塘淮南天文训补注序跋·钱塘白序淮南王之博辩善文辞。为武帝所尊重,复得四方宾客如九师八公,广采群籍,作为是书。①刘向的《列仙传》有“刘安”一条.日:“汉淮南王刘安.言神仙黄白之事,名为《鸿宝万毕》,三卷,论变化之道。
于是八公乃旨王授丹仅及三十六水方。俗传安之临仙,去余药器在庭中。鸡犬舐之,皆得飞升。”但是,《道藏》奉的《列仙传》没有“刘安”,《道藏精华录》的《列仙传》在文末补人了“刘安”条,明确声言“艺问类聚灵异邦引.今据补”。所以,刘向的《列仙传》原本中是否有“刘安”,尚有疑惑。许多研究道教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意见,例如王卡先生就在他的藏书《道藏精华录)的《列仙传》“刘安”条下批注“此不当有”。②诸子集成第七册,《论衡>第69页。@参见《神仙传>“刘安”。 万方数据《淮南子》作者考钱塘淮南天文Wll*b注序跋·陶澍序:汉淮南王安,招集八公、大小山之徒,作书二十一篇,统名日鸿烈。以上所引表明,淮南子序跋的作者们大都不问究竟,径直以为苏飞等八人就是八公,而八公就是《淮南子》的作者。他们的这种信而不疑的态度足以说明,在明清时代,这样的认识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常识,是被J“泛接受的。而从我们的考察,八公的称谓出自传说,八公最早是作为神话人物的名称而出现在典籍之中的。那么八公之称的由来是否有迹可考?洪迈《容斋随笔》的一段文字透露了些许消息:寿春有八公山,正刘安延致客之处。传记不见姓名,而高诱序以为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根据洪迈的说法,八公本来是地名,是淮南王刘安招揽宾客门人的地方,后来高诱列出r八个名字,使作为地名的八公,具有了成为人物的联想。
①而我们的考察可以补充和续上一些环节:刘安死后,在他成仙的故事里出现了八公的名称,八公究竟是指一个人,还是指八个人,或者是以地名概指那些住在八公山的淮南王宾客,这一点并不清楚。高诱虽然列出了八个名字,但是并没有说他们就是“八公”,高诱的(淮南叙目)里没有“八公”的称谓。到了葛洪的《神仙传》,“八公”才明确地变成了八个人的统称。再后来《史记索隐》又把高诱(叙目)里的八个名字和《神仙传》里的“八公”名称组合在一起,遂使“八公”具体地落实为苏飞等八人,并且被认定是《淮南子》的作者。这一点逐渐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历史事实,明清时代的序跋足以为证。关于《淮南子》作者的考察是一个小问题,但是从这样一个小问题上,我们也能看到历史如何在传说中被改变甚至被神话,被改变和被神话的传说又如何在流传的过程中被重新塑造成为历史。历史未必全是实录,它完全可能是传说的塑造,或者说是加入了传说的塑造。我们之所以要重新考察《淮南子》的作者,就是为了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再现这一过程。这种做法的意义就在于,当这个过程被清楚地呈现出来以后,我们就大致可以知道,我们能够确切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因此,关于《淮南子》的作者,我们仍然只能回到最初的比较含混的认识:它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
这个似乎含混的说法,其实更准确一些。(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责任编辑:白奚①八公山的地名现在仍然存在,就在安徽省淮南市西.它的南面,就是寿县。在历史上,八公山因“淝水之战”而知名,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时,前秦苻坚登寿阳城(今寿县)远望八公山草木,以为晋兵,先自乱了心神,大败而归。八公山作为地名不知始于何时,从现有的材料看.它作为地名为先是可能的。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