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地背书是下策,很容易前忘,要做到理解才行

今天继续背书,机械地背书是下策,很容易前背后忘,要做到理解才行,所以今天就梳理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对这部分的内容加深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论语》也是我过家喻户晓的巨著。孔子本来是西周末期奴隶制度下鲁国的贵族阶层,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当时的奴隶制度井田制度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瓦解,周天子失官,官学衰落,诸侯王征战不休,而士阶层开始崛起。士阶层是奴隶制度下的贵族的下层,到了封建制度时转化为平民阶级的上层。西周时期的奴隶制度教育权被贵族阶层垄断,因为“学术官守”的原因,平民阶层很难享受到教育。而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很容易就能享受到教育,所以他们并不专心学习,这就慢慢导致了官学的衰落。周天子的腐败无能致使了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霸权连年的动乱。在动乱中官学中的老师失去了职业,他们在逃亡的过程中把官府中的文学典籍和礼器乐器一并带走,流落于民间。这些老师并没有其他技能,只有“六艺”教学内容傍身,为了生存他们就开始创办私学。这样原本属于贵族特权的受教育权也向平民阶层开放了孔子什么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什么学派的创始人,这种现象就叫做“学术下移”。

而促成这种事情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诸侯过相互征战,抢夺地盘,需要广罗人才,而当时的士阶层就是专门辅佐诸侯王,给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治理国家的。而士阶层是平民阶层的上层孔子什么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们也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阶层,于是都想入私学学习,实现阶层的跳跃。

这是孔子当时的时代背景,孔子本来是贵族阶级,只是到他的那个时候家族已经没落。而且孔子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从小他学习就很刻苦,贵族的身份使他可以学习“六艺”知识,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很博学多才。而他长大成人以后社会的发展已经给他提供不了一个贵族的身份,自然也没有合适他的职务。为了谋生,他开始创办私学,为了扩大生源,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对象无贫富贵贱和种族之分,人人都可以入学教育。他还亲自实践着这样的教育方针,他的弟子来自于各个诸侯国,成分复杂,各种阶层都有,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平民阶层。只要想跟着孔子学习的,只需行“束修”之礼,即奉送十条肉干即可入学。

“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与官学的教育方针相对立,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机械地背书是下策,很容易前忘,要做到理解才行,这是孔子在教育史上所做的巨大的进步。这也满足了平民阶层想要受教育的愿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学术下移,也给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孔子在教育实践上编定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这些也成为了儒家教学的主要内容。孔子开创的私人讲学之风虽不是第一人,但他却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一家。有人说孔子弟子三千,其实是虚指,并不是确定的数字,只是说明孔子的门徒众多,很多甚至没有见过孔子的人都把孔子当作自己的老师,在孔子死后很多学生为他守孝,足见孔子的影响之深。

孔子的教育影响分两个方面,对社会层面上来说,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理念,即一个国家的人民只有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即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孔子也是最早论述经济关系与教育的教育家。对于个人的影响,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即人的先天条件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在成长中出现差异是因为后天的“习染”,即后天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这样的观点提出了教育对人的关键性和必要性。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学而优则仕”,这句话虽然不是孔子说出来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但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即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孔子的教育主要目的,学习成绩优良好是做官的重要条件。这种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的情况下是发展不起来的,但是在封建社会实现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孔子的教育目标确定了培养通知人才的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很大的意义。从此读书人的学习动力就是为了做官,这放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求。孔子的思想和政见虽然在战国时期并不被诸侯王所重视,但那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封建大一统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在秦朝确立以后,他的学说思想就十分顺应封建官僚体系的需求机械地背书是下策,很容易前忘,要做到理解才行,这也是当时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原因。其实孔子的这一教学目的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巨大,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学习最后就是为了考公务员,也就是通向做官的这条路。

孔子还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包括:因材施教孔子什么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什么学派的创始人,启发诱导,学思行合一。他主张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统一要求学生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遵守的教育规律,我们的古人能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么先进的教育思想,足见中华文明早起发展的辉煌。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不论是知识学习还是道德养成,都要建立在学生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孔子对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这些君子不仅要有全面的知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位置,将追求“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对教师的要求是做到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