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荀子,中国人并不陌生。他的名言荀子 秦国,好多人也都能说出几句。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语出惊人,认为“人之性恶”,无情地揭示出人性的阴暗一面;他的哲学体系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他的文学成就,在战国诸子中最高;他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刺取诸子,综合百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一个为诸子百家画句号的人,被誉为中国的“亚里士多德”;他是与孔子、孟子并驾齐驱的圣人,被后人称为“后圣”。
荀子生卒年不详,史料记载,荀子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约公元前238年。但据学术界的考证,荀子大约活了九十多岁,人生轨迹长达近一个世纪,他政治及学术的活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28年到公元前238年左右。
大约公元前313年,荀子诞生于赵国的伊氏县荀子 秦国 中国历史上的“亚里士多德”,你知道吗?,即如今的山西省安泽县一带。
荀子从小就十分聪明,敏而好学,饱读诗书,十岁便被乡人誉为“神童”。
长大成人后,青年才俊的荀子离开故土,开始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政治和学术生涯。
他先是去了燕国,因劝谏阻止燕王“禅让”未果,便转而远走齐国游学,到达当时中国的学术中心——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在稷下,荀子与当时的诸子名士交流、学习、论辩,指点江山荀子 秦国,激扬文字,逐渐成长为最有学问的饱学名士,成为了学宫领袖,司马迁《史记》记载荀子在齐国“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荀子在齐国的时候,正是齐国兵强势盛的时期。他企图说服齐国宰相实行王道政治,争取统一天下。他还劝说齐国君臣选贤任能荀子 秦国 中国历史上的“亚里士多德”,你知道吗?,重用儒家。但当时的齐湣王居功自傲,根本听不进荀子的建议。后来,齐国被燕国打败,齐湣王被杀。荀子离开齐国,去了秦国。
在秦国,荀子会见了秦昭王和宰相范雎,陈述自己的政见,把统一天下的希望寄托于秦国。他认为秦国边塞险固,形势便利,山川秀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政治清明,只要秦国隆礼、重法,实行王道,就可以结束战乱局面、一统中国。但重法轻儒的秦国对荀子的主张并不重视,荀子便离开秦国,又去了楚国。
楚国令尹春申君很看重荀子,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在兰陵,荀子施政有方,把兰陵治理的政通人和,大得民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人便向春申君进谗言,诋毁荀子说“像荀卿这样很得民心的大贤人,拥有根据地是很危险的,恐怕将来会成为天子。”春申君便差人辞谢了荀子。于是荀子便回到母国——赵国。
回到赵国后,赵国国君封荀子为“上卿”。在那里,他与赵国的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谈兵论法,他的主张受到赵孝成王和临武君的赞赏。后来,楚国又有人欢迎他回楚国。有人对春申君说:“以前伊尹离夏到商,结果商灭了夏;管仲离鲁到齐,结果鲁弱而齐强。贤人所在的国家,国家没有不尊贵、没有不兴旺的。现在荀子是天下的贤人,你为何让他离开呢?”于是,春申君派人到赵国去请荀子。荀子一开始很生气,拒绝了春申君。春申君便连忙致歉赔不是,派人三请、四请荀子,感于春申君的诚意,荀子便再次到楚国,复为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荀子被罢官。此时荀子 秦国,荀子已是白发苍苍,步入晚年。他便定居兰陵,传业授徒,发愤著书,终老兰陵。他所著的《荀子》三十二篇,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想、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方面面,堪称当时社会的一部先进的百科全书。
晚年的荀子在兰陵著书教学,传“五经”《诗、书、礼、乐、春秋》之义,授“帝王之术”,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把《礼》传给陆贾;把《乐》传给公孙尼子;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和陈嚣。他的学生中最为著名的有韩非、李斯、张苍、毛亨、浮丘伯等人。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个儒家大师,是儒法合流的桥梁和“整合大师”,荀子的学说是告诉帝王如何治国,是一门名副其实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其主要思想有“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不可以已”的教育观;“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的世界可知的认识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隆礼重法”、礼法兼治、“强本节用”的治国论以及“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政裕民”的民本思想。
荀子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荀子的学问被后人称为“荀学”。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这样评价:“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安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荀子的故里,作为安泽人,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荀子也是山西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者:高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