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剧《大秦赋》中为什么饮鸩而亡?

吕不韦杂家是屠龙术_吕不韦杂家思想_吕不韦 杂家

最近热播的历史正剧《大秦赋》,从嬴异人在赵国受吕不韦帮助开始叙述。这段叙述,让我们看到吕不韦积极运筹,待赢异人顺利登基后被封宰相,掌握大权进而风光无限。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代名相,最后为什么却饮鸩而亡?

一、创造机会,由弱变强

吕不韦年轻时,非常具有商业头脑。他经常从一个地方进货,然后到另外一个地方卖出,从中赚取差价。就这样,他慢慢获得了从事社会活动的资金。

有了这些资金,他的活动能力直线上升,可以说在赵国是如鱼得水。活泼自如的吕不韦并不愿意长期仅仅是个商人。因为商人在那个时代,是被认为是贱民的。而且,战国时代的经商环境经常大幅度地受制于政治。

要想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投身于政治,谋取高端的政治地位。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历史正剧《大秦赋》中为什么饮鸩而亡?,吕不韦开始寻找目标。他相中了来到赵国充当人质的嬴异人。嬴异人在秦国并不被看好,甚至可以说,他是在实质上被放弃的王子。

吕不韦不从表面去看问题,反而能看到经由积极运作以后的可能潜力。在他看来,嬴异人虽然没有什么更多辉煌的地方,但是仅仅是秦国王子这个地位和身份,就已经非同小可了。如果嬴异人当时已经很受秦国器重,反而显不出来吕不韦的本事了。

吕不韦打定主意以后,就开始运筹。他的计划是,去说服秦国正在受世子宠爱的华阳夫人,让她过继异人作为自己的儿子,这样就可以长久保持王宠了。即使以后秦王去世,她也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秦国的影响力。

华阳夫人显然也不是傻子,她很快认识到吕不韦所说的,是一步好棋。就这样,他接受了吕不韦的建议,过继异人为自己的儿子。异人为了显示对华阳夫人的真心依靠,改名为嬴子楚,以表忠心。

这是个政治合作。后来的事实证明,吕不韦这个计划是成功的。

吕不韦 杂家_吕不韦杂家思想_吕不韦杂家是屠龙术

二、风光无限,由盛而衰

吕不韦的倾力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嬴异人继位以后,立刻封他为文信侯,让他担任宰相职务,由此主政秦国。

吕不韦担任秦国国相,是被人诟病的。因为他是商人身份,所以被认为担任宰相并不合适。这不要紧,也不重要,只要秦王同意,其他的已经并不重要了。而且,事情都有第一回,都是可以尝试的嘛。

吕不韦用实际的成果证明,他不仅是合格的商人,更是合格的政治家。他不仅有效支撑了秦国的国政,更是各方面选拔人才,为秦国以后吞并天下筹谋人才,制定战略规划,李斯、蒙骜、王齮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秦国政坛的。

吕不韦 杂家_吕不韦杂家是屠龙术_吕不韦杂家思想

他还带领着秦国到处征战,延续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不断侵吞其他国家领土的基本方略。所以说,吕不韦是成功的政治家。

在嬴异人去世后,他还独揽大权,掌握了秦国朝政长达8年,进一步促进秦国发展各方面的事业。

俗话说,盛极而衰。吕不韦也逃不过这个定律。他虽然在秦国掌握了政权,但是以嬴政为首的本位统治集团,已经开始逐渐成型,他们迫切地要夺回失散多年的君权。

但是吕不韦认为自己的壮志还没有完全实现,不愿意退出秦国政坛。所以,最后只有靠嬴政集团去推倒他,他才可能下台。这个集团之间的斗争,因为吕不韦卷入嫪毐事件中,而使嬴政成为胜利者。吕不韦被罢免了国相。

其实,从吕不韦被罢免国相那一刻开始,吕不韦实际上已经成为过去时。但是因为常年在秦国经营多年,朝堂上下都有他的亲信吕不韦 杂家,以至于他还对嬴政抱有期待,以为秦王还会把他召回去。事实证明,这是一场注定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当嬴政发来君书说“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家人的利益,政治生命已经结束的吕不韦,饮下毒酒,无奈地离开这个他曾经深深眷恋的山河大场。

吕不韦杂家是屠龙术_吕不韦杂家思想_吕不韦 杂家

三、时代已过,饮鸩而亡

吕不韦之所以饮鸩而亡,基本原因有四:1、路线斗争失败;2、权力斗争失败;3、嬴政已起杀心;4、自杀是最佳选择。

第一,路线斗争失败。从表面看,似乎是嬴政不能容忍他这个曾经的权臣,可能以后还会继续威胁王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才对吕不韦必然要除之而后快。但实际上,吕不韦自杀,绝对不仅仅是与嬴政之间的个人恩怨,更是两大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结果。吕不韦为首的治国集团,推行法家与儒家等学说杂糅的思想治国。

这种治国方略吕不韦 杂家,看似广取所长,实则内在矛盾频出,是在统治秩序体系上打开人治漏洞,容易偷渡有损于法治建设的思想,损害国力无障碍聚集,更不利于完成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大业。

为什么会出现“嫪毐事件”?嫪毐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但是还能被封为候爵,而且还在都城有自己独立的府邸。这是违反秦国法治的。这说明,在吕不韦统治期间,国家大政出现了严重的漏洞。漏洞还不仅仅这些。诸多方面都表明,吕不韦作为商人来治国,还是出现了很多与秦国法治路线相违背的方向。

自商鞅变法以来,在秦国推行的是“法家治国”路线。但是客观上仍然存在儒家治国的空间。这种空间在吕不韦秉政以后得到活跃和扩大。长此下去,秦国治国路线就必然发生分歧,产生内在对立和争夺,不利于整体国家一统化。

推行两种治理思想,就像天上有两个太阳一样,必然发生争夺,不利于国力凝聚。只有推行一种思想,才能达到极致,才能最充分地凝聚力量,进而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实际上也就是治国路线统一化。与儒家治国思想统一化类似,嬴政秉政时期的秦国,需要的是法家治国思想统一化。而且,法家主张符合嬴政的性格和利益。从思想排他性上来看,必然要求摒弃吕不韦推行的杂家治国方略。

经过长期斗争,法治推行集团及其路线战胜了以吕不韦为首的杂家治国集团及其路线。这种战胜,实际上秦国返回法家治国路线,这是某种意义上的拨乱反正。所以,从政治生命上看,吕不韦的政治生命在被罢黜到洛阳之时,在实质上已经结束。

吕不韦杂家思想_吕不韦杂家是屠龙术_吕不韦 杂家

第二,权力斗争失败。吕不韦长期掌控秦国大政,是秦国实际上的“秦王”。他的统治,与嬴政这个正统秦王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对立。吕不韦为了长期掌控秦王和秦政,颁布《吕氏春秋》,妄图为秦国定调主导性的思想体系,借以指导秦国未来长久的发展方向。

如果嬴政是普通君主,吕不韦这样的行径无疑很可能得到容许。但是嬴政本身也是专政型的人格,不肯服输。

当然,嬴政的不肯服输,本身也与国内法家推行集团的鼎力支持密切相关。如果嬴政缺乏国族势力的支持,缺乏法家路线拥护者的支持,他的性格再强,也只是个体化特征,而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政治威势。他的强势性格收取了国内强势支持,进而产生了国君的威势感。

这种威势感,势必要排挤吕不韦。因为吕不韦是政权执掌者。嬴政要想亲政吕不韦 杂家,只有排挤吕不韦使之退出朝堂一途。经过激烈斗争,经由嫪毐事件等多次斗争,吕不韦被罢相。

吕不韦被罢相,实际上是臣权相对于君权而言,天然处于弱势的集中表现。与他境遇类似的,还有商鞅。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秦惠文王迅速剪除,实际上也是不能容忍权臣可能威胁自己的王权的表现。

吕不韦 杂家_吕不韦杂家是屠龙术_吕不韦杂家思想

第三,嬴政已起杀心。为什么呢?因为吕不韦不知收敛。因为吕不韦对秦国独有的特大功劳,嬴政虽然有心立即杀他,但也要寻找杀功臣的合理性理由。所以,最后虽然他非常痛恨吕不韦,但考虑到吕不韦已经失去最高权力,就希望他能老老实实地安度晚年。

但是,吕不韦并没有像嬴政期待的那样谨言慎行,反而是仍然保持着政治活跃性。“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这就意味着,吕不韦仍然保持着政治活跃性。他自身也保留着政治热度,心存某一天返回秦国朝堂的期待。

为什么吕不韦不懂谨言慎行呢?首先,他不甘心。因为他确实对秦国有着巨大功劳。可以说,没有吕不韦,不可能有嬴政继承王位。他自恃功高,以为这样的巨大恩惠,能够促使秦王回心转意。

其次,他被权力甜味裹挟。长期秉政,长期处于万人之上的政治甜味,已经使他上瘾。他很难戒掉这个政治毒瘾。这种自我价值实现带来的惯性裹挟,使吕不韦很难自我罢免。

再次,还有诸多势力来拱卫。他掌权期间培养的诸多门客,势力已经形成,不可避免地成为吕不韦的底牌和底气。诸多势力的拱卫,使得吕不韦即使自己想归隐,也很难顺利隐蔽,因为他培养的人会源源不断到来,拱卫他并且为了门客自己的利益,都会激发吕不韦东山再起。

此外,他国人也认为吕不韦不可能就这样偃旗息鼓,从而还保持着来往,以便在吕不韦返回朝堂后能够继续加深关系。这就意味着吕不韦只要活着一天,就有可能通过内通变成外通,从而威胁秦国的安全。

也正因为如此,嬴政的底线被触碰到了。权力安全困境的存在,使可能掌权的人之间,都处于严重不安定的困局之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秦始皇已经掌握绝对优势,不可能撼动,形成了排他性的统治铁盘。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强点排他性的存在,使嬴政和吕不韦都是这样历史正剧《大秦赋》中为什么饮鸩而亡?,要么全赢,要么全输。

剪除前朝权臣的影响力,是全面推行新政策的必要手段,否则老是受制于以前的执政者,就不能高效推行自己的政策。嬴政即使知道吕不韦对自己很有功劳,也要杀吕不韦了。从这个时候起,吕不韦结束生命,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自杀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个时候,吕不韦已经无能力反抗了。别说吕不韦无能力反抗,就是商鞅这样的不世功臣,即使反抗了,在强大的秦国底盘面前,最后还是被灭族的悲惨命运。所以,吕不韦在政治这场赌局中,已经无力反抗,而且反抗就意味着全部灭亡。

权力争夺,必有一灭。所不同的是,斩首以后尽量保存对方人马,还是连根拔除式的强烈吞灭。如果能仅仅是斩首,反而可以保全其他人,否则就会体系化共灭。显然,这不是吕不韦的选项。他是聪明的,他选择了自己喝下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