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之“储”意思是怎样的人?
《韩非子》中的子产(一)
《子产“水火”为喻的治国“宽猛之道”》
《左传》中的子产几乎是一代完人。根据《左传》的记载,可以说子产是春秋时期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社会改革家、卓越的外交家。《论语》中的子产是位道德高尚的君子,“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史记》中的子产是循吏即贤良之吏、社稷之臣。司马迁《循吏列传》记载:“(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韩非子》之“储”意思是怎样的人?,童子不犁畔。二年,市不预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士不出征打仗)……(子产)死,丁壮号哭韩非子集,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韩非子》中的子产是怎样的人呢?《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为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两千多年来,韩非法治思想一直是统治阶级统治天下的教科书,法家也成为与儒家、道家齐名的重要思想学派。子产被不少人称为法家,《韩非子》中子产的事迹与“法家”的名号相副吗?子产在《韩非子》一书中“出镜率”不高,故事少却非常有意义。拙撰“《韩非子》中的子产”,会让您看到不一样的子产……
《韩非子•储说》之“储”意思是积储,“说”即历史、传说故事。韩非记述这些故事是为其特定的法、术、势论点提供证据的。由于故事众多,《储说》分内、外篇,内、外又各分上、下。《内储说》上篇“七术”,陈述他认为君主驾驭臣下必须具备的七种手段和方法,其中第二种是:对犯法者一定要严厉惩罚,以此显示君主威严的气势。篇中记有这么一个故事:
【译文】子产相郑,病将死之时,对游吉说:“我死后,你一定会掌管郑国,你一定要用严酷的手段治理民众。火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水是柔弱的,所以很多人被水淹死。你一定要严厉执行刑罚,不要让人们因为你的懦弱而淹死。”子产死后,游吉不肯严厉执行刑罚,郑国青少年结伙为盗,躲藏在萑苻之泽,成为郑国一大祸害。游吉率领“车骑”和他们交战,打了一天一夜,才勉强打败那帮强盗。游吉喟然叹息道:“我要是早点听从子产先生教诲,一定不会后悔到如此地步。”
与《左传》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但叙事风格迥然有别。韩非(原文)语短而急促,甚至为了强调“严”的必要性,有些地方显然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臆想,譬如“子必严子之形(刑),无令溺子之懦”“游吉喟然叹曰”等,这样的语句和语气《左传》是没有的,左丘明只是很客观地记载了这个故事,并不带感情色彩。
这也难怪韩非子集,与史学家不同,战国时期的谋士们都想争取到君主的支持,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见国君一面非常困难,向国君建言献策更是难上加难,有时还会遭遇生命危险(韩非入秦面君一年后即被诬陷下狱而自杀)。韩非把子产这则故事“拿过来”,为他刑罚必严的治国主张作论据而不惜“添油加醋”增加比重,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子产尽管讲过“水火”那样的话,可他并没有像“火”一样“严”以治郑。子产铸刑鼎,开启了中华历史以法治国之先河,但子产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以礼治国,这是当时国内外情势决定的,当然也与子产个人品德有关。据《左传》记载,子产一生仁政爱民宽以待人,对违法大臣譬如作恶多端的子晳,还是在他创伤发作、即将毙命之际,让其自杀《韩非子》之“储”意思是怎样的人?,从而落个囫囵尸首,也不致使其后人蒙更大的“羞”。这是“火”一样对待犯法者吗?竟是法外施恩呢。
宽是宽,严是严,子产治国是很严厉的,《左传》中他照章办事不允许子张行猎,“子张怒”要带兵攻打他的事例,即是证明。
韩非是法家,他认为治国即便严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和子产故事同在一篇)也是应该的,因为那是“治之道”,小事不违法,大的违法事还敢干吗?
可子产是这样的酷吏吗?如果子产是这样的“法家”,他死时还会出现“丁壮号哭,老人儿啼”“仲尼闻之出涕”这样的场景吗?孔子还会赞他“古之遗爱”吗?
子产虽然临死以“水火”为喻告诫游吉治国要行宽猛之道,但他既没有像水那样懦弱,也没有像火那样猛烈。正因如此他那些话才引起孔子极大兴趣,不仅大加赞赏还进行了发挥,从而成为封建帝王“宽猛相济”治国之良策韩非子集,世世代代奉为圭臬。
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二人对子产都青睐有加,子产是法家还是儒家呢?治国要严,但一定要严酷吗!
《春秋第一贤相——子产》撰者长葛高根明请您赐教,谢谢转发。20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