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重要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之一:宏愿一波三折终又重启
原题:《古本戏曲丛刊》 有望两年内全面完成——我国最重要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之一
本报讯 (记者邓之湄)记者从8月19—20日召开的“古典戏曲文献与文本研究——以《古本戏曲丛刊》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之一——《古本戏曲丛刊》的七集、八集编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表示,《古本戏曲丛刊》将争取在2019年全面完成我国最重要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之一:宏愿一波三折终又重启,为全书编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宏愿一波三折 编纂终又重启
知情人士介绍,《古本戏曲丛刊》的最终目标是编纂一部系统完备的中国古代戏曲总集。说起它的来由,十分令人感慨。
1953年,时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身)所长的郑振铎先生提出《古本戏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编纂设想,并组织该所专家选目落实。《丛刊》拟按时代顺序和戏曲文献类别,收录宋元戏文、明清传奇、元明清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等珍稀古籍资料。然而,郑振铎先生未及完成这一宏愿便意外故去古本戏曲丛刊四集,编纂《丛刊》的接力棒落到了后辈学者手中。
从20世纪一零年代到八零年代,吴晓铃、刘世德、邓绍基、吕薇芬、么书仪、刘跃进、李玫、李芳等几代学人代代传承。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丛刊》先后出版了六集。其后,由于种种原因,出版工作陷入困顿。直至2012年我国最重要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之一:宏愿一波三折终又重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提议把《丛刊》后续部分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使全书得以完璧。
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3月,“《丛刊》六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沿用前五集的开本和形态,制作成线装17函180册。《丛刊》六集主要收录清代顺治至乾隆时期的作品,共收传奇和戏曲别集77种,共计109种剧目。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辑殷梦霞表示,目前,《丛刊》六、七、八集在充分吸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知名戏曲研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书荫领导下的专家团队重新拟定目录、选择版本、寻找底本。在此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学者专家、文学研究所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都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丛刊》意义重大 研究尚需深入
《丛刊》的重要意义得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赵义山认为,《丛刊》中保存的曲学信息,对于深入研究和全面考察当时处于原生态的曲学史流变状貌,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梅兰芳纪念馆研究员刘祯则提出,史料的获得与整理是研究的基础古本戏曲丛刊四集,《丛刊》的编印使大量罕见剧本得以保存,深餍学界之需求,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一手材料,并由此催生出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助推学界的繁荣,有益于戏曲学科的建设。时至今日,这项工作仍极为重要。
作为《丛刊》五集以来编纂的亲历者,吴书荫对《丛刊》编纂工作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面对当今媒介数字化潮流,他认为,数字化对于全面呈现和保存戏曲古本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应对伴随数字化而来的版权保护等问题古本戏曲丛刊四集,还需要进一步审慎论证和研究。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传承传统文化,戏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刘跃进表示,希望《丛刊》六集、七集、八集的陆续编纂出版,能够推动戏曲小说的深入研究。戏曲研究包括案头与舞台两个层面,研究者应当在版本作者、人物形象、故事主题、艺术手法等传统研究之外,更为重视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戏曲作品的传播衍变,凸显经典作品的继承性。
《文学遗产》副主编竺青表示,一方面,除继续研究《丛刊》的文献价值外,还应注意从编辑、印制、发行的角度考察它在20世纪我国书籍史和印刷史上的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引入数据科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对《丛刊》收录的全部作品做整体性的宏观研究,这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文学遗产》编辑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