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荀况与荀况的生平介绍,你知道吗?

关于荀况的生平介绍,最为翔实者当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以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对于荀子的学术传承,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启超谓孔门之学,后衍为孟子、荀卿两派,荀传小康,孟传大同。汉代经师,不问为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汪中说)。二千年间,宗派屡变,壹皆盘旋荀学肘下。”由此可知,荀子和孟子同为孔门后学,而汉代的经学家,无论是今文学派还是古文学派,从师承上论,都本自荀况。即此可见,荀子在中国儒学史上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_荀子的天人观_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

荀况撰《荀子》三卷,明万历六年吉藩崇德书院刻二十家子书本

从整体观念来说,后世把孟子的学说称之为“性善论”,而与之相对,则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这个观念,在他所作的《性恶篇》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性偏恶,而善的一面则近伪,而后他说,人性生来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如果任由这种性格发展下去,那么蛮横的人就会通行于天下,而谦逊的人则无法生存于这个世界;人天生就有嫉妒心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如果不加以限制,那么诚信之人就会消失,而恶人到处都是;人一生下来有眼有耳,喜欢看美色与听美音,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产生淫乱,从而使得礼仪消亡。因此如果任由人性自由发展,就必然产生争夺,所以必须把人的欲望进行限制,才能让天下得以太平。由此推论起来,荀子的结果就是人性之恶,而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善,则是一种控制自己心性的表现。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_荀子的天人观_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

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明天啓六年序刻本

既然认定人性如此,那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荀子在《性恶篇》中接着说:

故枸木必将待

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高考志愿填报:荀况与荀况的生平介绍,你知道吗?,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在这里荀子首先用了两个比喻,他说枸木必须进行加工,才能由曲变直,而不锋利的金属器具必须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快,所以说针对人性之恶,必须用礼法来进行矫正。古代的圣人制定礼仪,其目的就是要矫正人性之恶。荀子如此的强调性恶观,那么,他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又是怎么看的呢?他在《性恶篇》中这样写道: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高考志愿填报:荀况与荀况的生平介绍,你知道吗?,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荀子先引用了孟子的结论,而后针对这种结论进行反驳。孟子说人们爱好学习是出于本性中的善,荀子认为孟子的这句断语不对,这是因为孟子不了解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天生所具有者,不是靠后天演习而得来者,只有那种不通过学习、也不通过努力就具备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本性。

荀子的天人观_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_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明嘉靖十二年顾春世德堂刻六子全书本

由以上的这些说法可知,荀子其实强调的是社会修正功能,他认为放任本性,社会就会变得不可收拾,所以要通过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对此,他专门写了一篇《礼论》。他在该文中首先探讨了礼的起源: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在这里仍然强调人天生就有欲望,如果任由欲望无限增大,就会引起争夺,因争夺而产生社会动乱,为了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于是早期的帝王就制定出了礼仪和规章制度,来限制这些过分的欲望,满足合理欲望。因此说,制定出规章制度,这就是礼的起源。

制定出来礼制后,如何实施呢?荀子在《君道篇》中称: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

荀子的天人观_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_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

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清乾隆五十一年谢墉刻本,书牌

荀子说,作为国君,就要以礼同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作为人臣,也要始终忠顺于君上;作为人父,就要宽厚而有礼;作为人子,就要敬爱长辈和恭敬父母;作为人兄,则对弟妹们有慈爱之情;作为人弟,就要懂得敬重兄长;同样,作为人夫,要努力上进并且不放荡淫乱,尽量和妻子亲近而又保持适当的距离;作为人妻,如果丈夫守礼,那自己就要对其恭顺,如果丈夫不守礼,那么自己就应当感到恐惧并且警惕。

荀子的这段话,就是规范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这犹如后世《三字经》所言:“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关于君与民的关系,荀子也作出了规范,他在《王制篇》中说: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马因为自己拉的车受到了惊吓,那么坐在车中的人就有危险;如果百姓害怕政策,那么君王的位子就会不稳定。所以说当马受了惊吓,不如让它安静下来,如果百姓害怕政策,那就应当改变政策,让他们得到实惠。而给予实惠的办法,就包括斟选贤良之士等一系列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使百姓得以安居,心态平和,也就会使得君权得以稳定。而后荀子引用了一句古语,那就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_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_荀子的天人观

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清乾隆五十一年谢墉刻本,卷首

荀子还有一个理性的见解,那就是《富国篇》中所说的不能与民争利: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它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

荀子认为,国家要想富强,一是节约费用,二是让人民富裕起来,同时要善于积累财富。使人民富裕的办法,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而这种法规就是为了保证人们更加努力生产出更多的食品,但是,也应当按照税法的规定,来从民间取利,同时按照法度来使用税款。如果能够坚持按照这种方式来施政,就会使得天下的财富堆积如山,即使遇到意外灾害,也不能将其穷尽,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君王,哪里还用得着担心财富的匮乏,所以说,作为君王,如果能真正做到节约富民,那肯定会使国家富强起来。

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_荀子的天人观_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当年的封土不小

荀子同时还告诫,作为君王者也要明白,他不可能天生无所作为就能当好君王,《天论篇》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这一篇的前三句广泛被后世引用。荀子的这段话等于否定了君权天授的固有概念,历史上有尧、舜这样的明君,同样也有着桀、纣这样的暴君,他们都曾经统治天下。上天的公平之处,完全显现在人的努力,如果按规律办事,天下将大吉,反之则会出现乱象,国家如果能够做到增强实力,则上天也不会使这样的国家变得贫穷。如果有了强大的储备,即使在灾荒之年,也不会让天下大饥。所以,社会上有了问题,不要把责任推给上天,因为这些都是人为产生的结果。

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_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_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墓全景

从上面的这些叙述可知,荀子虽然是儒家,但他掺杂进了一些法家的思想,这也是他受到后世诟病的地方,但相比较而言,他思想的主要成分依然是儒家,所以韩愈在《读荀》中说:“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在这段话中,韩愈也认为荀子的思想不纯粹,但总体上说,还是一本孔子的观念,于是他给荀子下了句“大醇而小疵”的断语。但是宋代的理学大家程颐却认为韩愈说得不对:“韩退之言:‘孟子醇乎醇’,此言论极好,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言‘荀、扬大醇小疵’,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已自不识性,理甚道!”(《伊川先生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