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版权所有论孔子“为仁由己”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冯丽丽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01期摘 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仁人君子”。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为仁由己”思想虽然历史悠远,但是这一思想却和儒家文化思想一样,在实践中历久弥新,给后人指出了道德践履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今,这一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培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彰显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时空超越性。 关键词:为仁由己;“仁”;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085-02 “为仁由己”最初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记载于《论语·颜渊》中。“为仁由己”本身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儒家文化重视实践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对于后世的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代也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对“为仁由己”思想的解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仁。是本心之全德。克,是胜。己,是人心之私欲。礼,是天之节文。归字,解做礼字。”“所谓礼也,人惟累与己私,不能克己,把这礼丧失了,故流于不仁耳。为仁者,必须从心上做功夫,但有一些己私,便都着力克去,务使一私不存,而念念事事,依旧复还乎天理当然之则,则本心之德全,而仁不外是矣。”“今己,是自家的私欲,礼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理解,是自家的天理,其克其复,皆由于我,亦为之而已,而岂有人乎哉?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如此。”“目,是条件。勿,是禁止之词。敏,是明敏。请事,是奉行的意思。斯语,指非礼勿视四句话。”① 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他对于“仁”的主要诠释。孔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理解,就是做到了仁德。按照孔子的规定,“礼”就是规范。也就是说要按照社会的伦理原则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便是做到了仁德。“克己复礼”就是人们通过修身养性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一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论语》一书始终。 在短短的师生问答中,孔子向我们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仁”的涵义。对于“仁”的理解是我们理解“为仁由己”的关键。
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而孔子针对具体情况,对于不同的人对“仁”的解释和回答也不尽相同龙源:所有论孔子“为仁由己”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例如“仁者爱人”(《八佾》),“仁者不忧”(《子罕》),“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其言也讱”(《颜渊》),“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等等。在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人们要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贪婪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才能达到仁德的境界。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二是天下何时“归仁”。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一曰克己复礼龙源:所有论孔子“为仁由己”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天下归仁焉。”“仁”是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其最终的目标则是培养“圣人”和“君子”。儒家思想认为,如果人们的言行都能向“仁”靠近,那么社会就会出现更多的“圣人”和“君子”,天下的一切也就都归于“仁”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社会也因此更加安定和谐。 三是“为仁”的主体是谁。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这里,一个“己”字充分重视并说明了人们自身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修身养性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仁”应该是“圣人”、“君子”们的主观需要。
孔子同样主张在做事情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二、“为仁由己”思想在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历史悠久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理解,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中逐渐形成了诸多系统的教育方法。《论语》中所讲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为仁由己、学思并重、反省内求、推己及人、中庸。而在这些思想中,“为仁由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为仁由己”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他明确地说明了加强道德修养要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别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圣人”或者“君子”,关键自傲与个人是否愿意努力向“仁”,即“我欲仁,斯仁至矣”。关于这一点,《论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在《子罕》一章中,孔子打比方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冉求向孔子抱怨說:“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批评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意思是说,冉求向孔子抱怨道自己不是不赞同孔子所教授的观点,而是自己的能力···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