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古代桶的初文(第10章)

第十三篇第10章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用:可施行也,会意字,从卜从中,卜中,即占卜认为可施行,故取以会意。

也有一说,用是象形字。商代甲骨文作桶形,是“桶”的初文。用与桶都是“东”韵,桶可使用,故假借桶形表“用”。

用的本义为“可施行”,即使人、物发挥功能。如《孙子兵法·军争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云梦秦简》中,“用”假作“桶”,正好证明古代的用是桶的初文。由于桶是常用之物,所以用延伸指使用、任用、采用。如《荀子·王霸》:“故汤用伊尹,文王用吕尚。”

用也表示享用,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

用又泛指资财,花费。如《论语·学而》:“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_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论语思想

期:形声字,古字形从日其声;或从月其声。“月”是形旁,“其”是声旁。月有阴晴圆缺,古人观察月亮以判断、计算时间,所以当用作约定的日期讲的“期”字,也可以用“月”作形旁。

期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会合,一说指约定的时间,读qī。如《诗经·鄘风·桑中》一诗中,一位男子自述一位女子同他幽会,说那女子:“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周期”的“期”与“期会”之“期”实际上是同源关系,表示“会合”之义。所以满一年、一月、一日等都可以称为“期(jī)”。如《左传·襄公九年》:“行之期年。”也就是说,施行了一周年。

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_孔子论语思想

又如《左传·昭二十三年》:“叔孙旦而立期焉。”这里的期指一整天。

“期”又引申表示邀约、约定,如“不期而遇”。引申为期望、祈求。如“不期而然”,指没料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又如《吕氏春秋》:“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邪”。

因为百岁老人的生活起居期待别人照顾,故古时称百岁老人为“期颐”。

“期”又引申为期限,如《诗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由期限引申指分期的刊物或其他事物。

期用作量词,指分期的事物。本文的期月指一个月,也有人认为应该指一年。

孔子论语思想_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

有成:卓有成效,意指实现孔子想要的理想社会,有了一定的雏形。

历史上很多人怀着这一美好社会的期盼,为子女取名为:卓成、有成、建成、亦成、可成、美成等。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有起色,三年就会卓有成效。"

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到了卫国,他盼望着能够在卫国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按照自己“庶矣、富之、教之”的治国顺序,制定出一年的短期规划和三年的中期规划,自信治理国家的方略一定会大获成功。

有人或许认为孔子这是在说大话,其实不然,这是一种有底气的自信,并且在之前的鲁国已经验证过。

在孔子40岁到51岁这几年中,他的儒家学说体系已经完善了,51岁那年,他做了中都宰;一年之后成绩卓越,被提拔到朝廷做了司空;过了不长时间,又被提拔做了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法委书记。

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的社会秩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观,没有冤狱,社会和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后来,鲁君和季氏又让他代理国相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相当于行使总理的职权,孔子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_孔子论语思想

不过孔子与当权派“三桓”的利益发生冲突,受到排挤,孔子无奈,毅然决然地踏上周游列国的征程。

由于之前孔子已经有了足够的执政经验,所以他才有底气敢说出这番豪言壮语。

这段话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自身要先有能力,这样,随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二:不管做什么事,要有乐观自信。孔子在多方面体现出他的自信,司马桓魋追杀他的时候,他自信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当孔子一行在匡地被围困时,他又自信地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论语思想_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

孔子憧憬的理想社会

孔子治国的最低目标就是回到文武时期的礼乐时代(每日一题)古代桶的初文(第10章),也可以称为“小康”社会,终极目标就是回到尧舜时期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孔子是最早称颂尧舜的人,他曾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意为:尧作为君王,该有多么伟大呀!太崇高了,天最高大,只有尧能够取法于天。他的恩德浩荡啊,百姓们不知道该怎样称颂他。他的功绩太卓著了,他的典章制度焕发着光彩。

孔子论语思想_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

关于舜,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意为: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他干什么了?不过是恭恭敬敬地面南而坐罢了。

其它文献资料关于尧舜的称颂有: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宁翊曰:‘父死子继,古之常理。穆公虽有尧舜之心,奈公子冯每以失位为恨,身居邻国,其心须臾未尝忘宋也。’”

南朝梁沈约在《四时白纻歌》中吟咏道:“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清钱彩《说岳全传》有诗曰:“尧天舜日庆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

战国初期,儒家学派把尧舜时期的社会叫“大同”社会,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例如:《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又如《列子·黄帝》:“ 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以上可见,大同就是“无己”,和者“大同于物”。

《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论语思想_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

意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都讲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的、身患重病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能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每日一题)古代桶的初文(第10章),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

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

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小康”社会是一种“大道”已失后,拨乱反正和过渡时期。

孔子的学习思想包括学思习行_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_孔子论语思想

宣传礼义,明确纲常是对“大道”已隐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在“大同”社会,根本不用这一套。

以上对“大同”和“小康”的概述,出自孔子的学生子游之手,能说明当时儒家的正统思想。

儒家对于“小康”的理解与我们现在对于“小康”的理解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一说“小康”,只讲物质条件。而儒家对于“小康”的理解却是:臣民上下都在礼义的面前规规矩矩,社会安定了,就是是“小康”社会。

孔子的“大同”、“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