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的仁爱思想没有君王重视呢?(深度好文)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自己的仁爱思想,为此,他甚至不惜周游列国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亲自向各国君王推荐自己的治国理念,但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为什么自己的仁爱思想没有君王重视呢?对此,孔夫子也非常困扰。
1、不合时宜的孔夫子
这个疑惑,直到孔子60岁(公元前492年)时,才让他想明白其中的关键原因。
公元前492年,孔子到达郑国后,与弟子走散了,他在城门前等待弟子寻来时,一旁的路人就告诉子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将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常人听闻有人说自己是丧家之犬,恐怕脾气好点的也会火冒三丈,脾气差点的甚至有可能当场和对方打起来。
孔子听后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却自嘲的笑道:“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这件事对孔子的影响很大,他在《论语·为政》写道:“六十而耳顺”。
翻译过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他六十的时候,便能够正确的对待各种各样的言论,不会轻易受到对方的影响了。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其实也间接说明了孔夫子的“仁爱思想”为何没有市场的原因了。
孔子的思想就如同故事中的孔子,而骂他的路人就类似于诸侯,在那个战乱不断,谁武力强为什么自己的仁爱思想没有君王重视呢?(深度好文),谁就有话语权的时代,突然冒出一个人来告诉你:你和别的国家争斗这样是不对的,你们都是周天子的大臣,你应该疼爱百姓,尊奉周天子……
这种以礼为核心的“仁爱”思想,落到诸侯们耳中,听起来就有点毫无意义了,毕竟身处于动乱的时代里,根本就没有环境来实行孔子的治国理念。
一言以蔽之,对于诸侯们而言为什么自己的仁爱思想没有君王重视呢?(深度好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点:不合时宜!
2、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
仁爱一词,出自于《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这种由君主推行,自上而下为了提高百姓归属感、幸福感的施政理念,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也有很明显的痕迹。
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里,就描述过孔子“仁爱”治国理念下,想要达到的理想世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大同思想虽为孔子首创,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孔子的仁爱思想里,“礼”是前提、核心,他提倡君主用仁爱治理国家,而百姓们要忠于君主,这种仁爱不是无差别的爱,而是有等级划分的爱。
3、孔子教导百姓忠君的仁爱思想,为何春秋时不得重用
前文提过两个观点,其一孔子的思想有利于营造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其二孔子的仁爱观念不合时宜。
接下来,咱们详细讲一讲,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
孔子的想法,无疑对于治理国家,是很有帮助的。
但深受西周宗法观念影响的他,在推行思想政策的过程中,总是强调重塑礼乐文明,好恢复周王朝统治时期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秩序分明的礼制社会,这对于事实上已经不将周王室放在眼中,想要建立各自霸业的诸侯们来讲,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治国需要
提到春秋时期,围绕着争夺霸权展开的战争基本没停过,除了东周一开始,诸侯们没看清周王室虚实,还比较克制之外。后面,诸侯们发现周王室大不如前,已经无力约束自己后,便发动了一系列争霸战争。
这种情况下,孔子的治国理念显然是不适用于常年处于战备状态的国家,此时诸侯们需要的,不是孔子这种需要长时间等待才能发挥效果的仁爱思想,如兵家思维提高士兵战力、法家改革提高国家综合实力这种实用性的理念显然更受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