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先秦美学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在分析之前我们小小八卦一下孔子的家事,不是为了八卦而八卦,是让读者对孔子有更好的了解,让我们看看生活如此贫苦的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坚持和精神,真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氏的后裔。父亲名紇,字叔,又称叔梁紇,是一位以勇力著称的武士。孔子有9个姐姐一个病足的哥哥,他是父亲的妾颜徽在生。但是孔丘的父亲早丧,其母抚养成人。因为孤儿寡母不融于家族,孔子的幼年极为艰辛。孔子说“我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比如管理过仓廪,放牧牛羊。
孔子小时候,从不做无聊的游戏,模仿大人演戏礼仪,学习古法。虽然生活贫苦,但是十五岁孔子就志于学。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19岁娶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的美学思想来自于他的整个思想的核心——仁。孔子从多方面解释了“仁”。
“天下归仁”是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孔子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克服私欲,实行礼制,则天下就能达到“仁”的境界。在视、听、言、动各个方面都要符合礼仪的规定。
能够实现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是实现了仁。这是孔子的个人修养的“仁”。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称道的个人品德莫过于杀身成仁,他爱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够努力提高修养孔子伦理美学思想先秦美学中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你知道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仁”是孔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孔子认为“里仁为美”,以仁为邻,才是美。从此概念出发,孔子的美育理想是“尽善尽美”。孔子认为美与德、善是一致的,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孔子伦理美学思想,未尽善也“。孔子说的善是以仁为内涵的。《韶》和《武》是两首古曲,美是形式、善是内容。《韶》是舜以德禅让而得天下,并且达到了“太平”,所以此乐达到了美善的高度统一;《武》武王伐纣,以征诛德天下,武王没有达到太平,所以《武》乐比《韶》乐稍逊一筹,未达到尽善。
孔子鉴赏自然美时,经常依靠君子的道德品质来比喻,就是“君子比德”。孔子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再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先秦美学中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你知道吗?,草上之风,比偃”
孔子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就是“仁”和“中庸之道”。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是说,如果没有“仁”的内在感情,再好听的鼓,再温润绚丽的玉帛也是无价值的。
所谓的中庸,就是适中、适度、中平、中常,核心思想是无过和不及,是君子修“仁”的尺度。中是强调凡事掌握恰当的分寸,要甘于平淡无奇。我们称为“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质胜文则野孔子伦理美学思想,文胜质则史。”文和质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诗可以群,诗可以怨,但是怨而不怒,止于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提倡的礼乐之治。诗可以鼓舞人的志气,礼仪使人在社会上站得住,孔子的美学思想就是要达到美和善的统一。
“和”为先秦极为重要的概念,其中心义是“和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