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

摘要: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仁学的核心内涵是“爱人”即关爱他人具有有“泛爱众”的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学;修身;爱人

在《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109处,我认为仁的基本内涵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一‘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来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旧时完全非人性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否定。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应当为其指南。孔子拥护宗法等级制度,但他的确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 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孔子那里,修身的目标是“成己”(自我完善与“成物”(兼善天下)。孔子的儒家理想是以个体道德实现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这方面孔子的论述相当宏富。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解决了当时什么社会问题,知者利仁。”(《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巧言令色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解决了当时什么社会问题,鲜矣仁!”(《学而》)孔子从正负两个层面分析了“仁”与“不仁”、善与恶等,对“仁者”的界定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为了实现理想之仁,应当自己清除过分的杂念私欲,铸成一种刚健清新的生命意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子罕》)“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己矣”。(《卫灵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子六言六蔽说,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正因为仁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标准孔子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强调人的自我修养,所以需要不断克服自我的欲念,使之合乎社会的法度礼仪,从而为实行政治上的“仁德”和“仁政”打下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理想之仁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解决了当时什么社会问题,注重的是从个体的具体的事情做起,而后扩展开来,进入整个社会层面的变革。孔子仁学伦理原则还贯穿在其人格审美原则中,从个体出发而后完成个体到群体整合的过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的艺术精神是“中庸”之道的,注重君子修德的中介形式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中道”“中行”之中,成就其君子的文质彬彬的人格禀赋。

孔子的仁学并非是一种束之高阁、供人瞻仰称颂的玄虚之论而是一种于现实有着积极意义的理论在春秋社会中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人们本应遵循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而对这样混乱的社会局势,孔子认为须重兴周之礼、乐《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需要用礼来约制人们的。当然如果是一种为了和谐而和谐的无原则的行为—只为稳定社会秩序而抹煞掉等级的区别那也是不行的,故孔子所说的“礼”实为等级社会中的规章制度、纲常伦理。孟子所说的君巨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之五伦,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若能做到这些,则就达到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也就是“克己复礼为仁”的理想境界了。而孔子也始终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积极地奔走,《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终极情怀,也就是说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使得上层人物安乐,加强自己的修养使得所有的百姓安乐,进而起到改变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可以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安乐。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支柱便是孝悌观念,这也是传统家庭观念中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它强调的是亲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内在本质,家庭中若实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么势必会引导整个社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仁学思想的提倡还可以促进自然、社会、人与物的和谐共处。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极为紧密的,对此,古代的思想家们也多有论述,如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自然与“仁”相联系,其实也可以代表他对自然的一种态度。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立身处世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将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古为今用,发扬光大,对于当代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论语今读[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P34,P36,P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