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孔子的感悟,看完你就明白了
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总会收获一些心得和感悟,这时就可以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都记录下来。不过,是不是写起来就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 篇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15岁就立志向学,这个“学”是什么呢?个人以为孔子想学的应是“道”。何谓“道”?“道”即是真理,是生存的意义,也是生命存在的价值。于是孔子博览群书、周游列国、拜访老子,即是有志于求道的真实体现。
从15岁就立志寻道的孔子,30岁时,由感性上认为已经找到了“道”,而且也认为自己已有一定的体悟。他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升华,到了40岁时,他对他所证悟的道已经没有任何疑惑,也就是说,他已经从感性上的认知,升华到理性上的明白了。
不断修行升华的孔子,到了50岁时,知道了他的使命,就是“传道”。所以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当然,周游列国的目的,绝非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是弘传此道。孔子不排斥当官,所以孔子是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在传道的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不同心态的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嘲笑他、冷落他,当然也有人尊敬他而跟随他,从中不断考验他的心性。因为他是在人群中修,不是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所以也有些隐士取笑他,竟然想在乱世中跟世人传道,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继续传道一直到60岁时,心性已经提高到“耳顺”的层次,也就是对于外在的环境、人、事、物都能了然于胸,达到凡事难乱其心的境界。不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的心都能坦然不动,这就是大忍之心的表现。孔子周游列国13年,直到他68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70岁时,他的境界已达到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在道中。也就是修炼到他所应该到的层次,功成圆满。最后几年他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直到73岁时完成他的使命离开人世。
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 篇2
有一次孔子登临泰山,在山下偶然碰见一位穿着破烂的隐士在弹琴歌唱。
孔子好奇地问道:“先生您又老又穷,为什么却能如此快乐呢?”
隐士的琴声戛然而止:“让我快乐的原因非常多。首先,天地之间,人最为尊贵聪慧,而我生而为人,难道不觉得幸运吗?再者,社会之中,男性又比女性尊贵,而我身为男子,岂不更应该高兴?还有,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或者疾病缠身,而我如今已经九十多岁并且身体健康,相比之下多么幸运。就你所说的贫穷和衰老,我并不认为是什么问题。人总有贫穷的时候,贫穷实在是太常见了;而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难道会有人长生不死?既然贫穷和死亡如此平常普遍,我又何必为之担心呢?”
孔子感慨道:“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你的想法,但是你这种善于宽解的心态非常可贵。”
人到无奈之时,就是要善于自宽自解,不要使自己沉浸于烦恼和痛苦之中。故事中隐士所说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正如孔子所说,这种善于宽解的心态非常可贵。
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 篇3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我们学习应如“孔子学琴”般深入。有些人看书总是看一半,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这样一来,书桌上摊满了要读的书,可是一本也没有读完。曾国藩说:“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否则,桌上放的书太多了,说明你心不专一,肯定学不好、学不精。
有人可能问:“既然读书要专一,那我们上学时,同时要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好几门功课,这是不是不合理呢?”也不是。刚开始学文化知识时,需要对各种学问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见识。但到了最后,还是要专学,像现在的大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专业。
实际上,学佛也要如此。刚进入佛门时,对显宗、密宗,包括世间知识,都要广闻博学,以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在此基础上,你可以选择一门专修,要么念佛,要么参禅,要么修大圆满。就像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全部学完后,上大学时可以钻研自己的专业,因为他已经学过了语文、数学、物理等各种学科,故从中选出一门“专”学即可。但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他从未学过数理化,那即使让他去“专”,他也不一定“专”得进去。我们学佛也是同样,先要通过广泛闻思,遣除相续中的各种怀疑,然后闻思到量之后,就应像无垢光尊者所说,所知犹如天上繁星般学不尽,故应选择最具有实义的法,终身行持。因此,藏传佛教也提倡专修。
《庄子》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感悟,扰则忧,忧而不救。”一个人若懂得太多了,有时会流于表面、博而不专,考虑问题时也特别复杂,给自己徒增困扰,如此一来,烦恼会越来越多,痛苦会越来越大,最后连自己都救不了,更何况他人了?这样的人好像什么都学过,但真要他去做件事,又什么都不行。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
对于这种“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人,《荀子》中讲到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鼯鼠。书中说:“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它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李向东)孔子的感悟,看完你就明白了,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感悟,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鼯鼠有五种技能,但没有一样拿得出手(李向东)孔子的感悟,看完你就明白了,这是它的悲哀。有些道友背书也是如此。《亲友书》背了一点,《中观庄严论》背了一点……每部论典都只背了一点,没有一部是从头到尾背完的,最终自己一无所成。
因此,学习任何知识,应圆满以后再放下。《君规教言论》和《入菩萨行论》中都讲过,做事情要先做完一件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感悟,再做另一件,否则,如同走路时一只脚尚未站稳,另一只脚就抬起来,这样人会跌倒的。
学习不在多,而在于精。希望大家学有所专、修有所成,切莫像野牛吃草一样,贪多嚼不烂,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通。
【谈孔子的一些思想的人生感悟】相关文章:
感悟人生的励志格言01-25
关于人生感悟的语录01-24
人生旅途感悟的句子01-20
人生感悟的句子(15篇)01-15
qq说说人生感悟的短语01-04
感悟人生的句子集锦12-08
简短的感悟人生的语录39句01-21
简洁的感悟人生的语录48句01-15
简洁的感悟人生的语录55句01-03
人生感悟日志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