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天人观郝洪涛(约公元前238年)

荀子的天人观

郝洪涛

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先秦时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荀子》一书三十二篇,主要是关于人性、礼法、名实关系、天和人关系的学说。其中,最精彩、最具现代价值的是天人关系的理论,即天人观。

本文就荀子的天人观作以简要的探讨。

一、天人观的主要观点

荀子的天人观,集中于《天论》一文中,其他篇目也有论及。主要观点是:

(一)天道自然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交替进行),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神妙)。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不见形迹),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天就是自然,是物质实体。天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过程、状态和性质,而不是主宰者,圣人只尽人事,不求知天。

“星队(坠),木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偶然)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即使这些现象同时出现),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天论》)自然现象的怪异,与社会政治无关,更无神秘可言,也无必要害怕!

(二)不相信鬼神

“雩(求雨的祭祀)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文饰)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天论》)天下雨不下雨,与祈祷求雨无关,祭神求雨是一种文饰,只是为了向百姓表示重视灾情而已。

“飨(庙祭),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羮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尊重饮食的本源,又便于食用)。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同于太古),夫是之谓大隆(最隆重)。”(《礼论》)“祭者荀子的天人关系,志意思慕之情也。”(《礼论》)祭祖的隆重仪式,不是迷信鬼神,而是表达对逝者的思慕之情。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精神恍忽)之间,疑玄(神智不清)之时定(断定)之。”(《解蔽》)鬼其实是人的幻觉。

荀子天人关系主张_荀子天人关系的现实意义_荀子的天人关系

(三)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差失),则天不能患。”(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贤能的尧才存在,不因为昏乱的桀就消亡。以正确的行动对待规律,就吉祥;以错误的行动对待规律,就遭灾。加强农业,节约用度,天也不能使人贫困。衣食充足,适时劳作,天也不能使人患病。顺应规律且坚定不移,天也不能降祸。)“故水旱不能使人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妖)怪不能使之凶。”(《天论》)自然界有客观规律,不依人的品德为转移。人们要顺应规律。

(四)天人相分

“故明于天人之分(区别)则可谓至人(圣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礼论》)天和人各有职能,人应该顺天道,勤人事。

(五)天地人相参

“天有其时(春夏秋冬),地有其财(自然资源),人有其治(治理能力),夫是之谓能参(相配合)。”(《天论》)天地人三者共生,人在天地面前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比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更进一步。

“治乱非天也。” “治乱非时也。” “治乱非地也。”(《天论》)强调治乱在人。

荀子天人关系的现实意义_荀子的天人关系_荀子天人关系主张

“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不守道)之民也。”(《礼论》)这是说天地人之关系。

“凡礼,始乎棁(简略),成乎文,终乎悦校(称心)。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用礼管理百姓,百姓就顺从,用礼规范君主,君主就贤明),万变不乱,贰(违背)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礼论》)这是延伸到天地人与礼的关系。

天人相分,与天地人相参,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主客体的对立和统一。据我观察,学术界强调前者多荀子的天人关系,忽视后者;有的甚至把前者与“天人合一”相对立。这个问题,尚有待于全面地研究。

(六)制天命而用之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所以君子尊重自己的努力,而不羡慕由天决定的事);小人错(舍弃)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理由是一样的》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悬殊)者,在此耳。)(《天论》)前进与后退,不靠天地,全凭自己努力!要有自信!这与墨子“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意义相同。

“大天而思之(崇敬天而思慕它),孰与物畜而制(控制)之?从(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制服天而利用它)?望时而待之(盼望天时而指望它),孰与应时而使(役使)之?因物而多之(听任万物而慕其多),孰与骋能(施展才能)而化(化用)之?思物而物之(希望万物化为己用),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思考)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实情)。”(《天论》)人不需要称颂和等待天的恩赐,而应该运用自己的智能,使万物更多更好地成长,造福人类,这比墨子“非命”进了一步!这是荀子最精华的一个观点。

以上表明:天是物质的存在,天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人应该取法天地,在顺应、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达到官天地役万物的目的。同时,明确地表现了人胜天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天人关系问题。

二、天人观对后世的影响

荀子的天人观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举几例说明。

汉代唯物主义者王充受荀子的影响,对当时“天人感应”及神学等迷信思想作了批判。他认为天是自然而不是神,“以天无口目也”“使天体(物体)乎?宜与地同;使天气(气体)乎?气若云烟,云烟之属,安得口目?”“今无口目之欲,于物无所求索”。(《论衡·自然》)他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自然存在荀子的天人观郝洪涛(约公元前238年),并不是天意的创造。“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天地为之乎?物自然也。如谓天地为之,为之宜用手,天地安得万万千千手,并为万万千千物乎?”(《论衡·自然》)“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物势》)他驳斥天能赏善罚恶,如说“善人顺道,恶人违天”,但事实上“恶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长。”(《福虚》)他提出无鬼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人之死,犹火之灭也。”(《论死》)他还认为国家的治乱,决定于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治期》)

唐中叶时,出现柳宗元、刘禹锡和韩愈关于天人关系的论战。论战中,柳宗元、刘禹锡进一步发展了荀子的天人观。

柳宗元是革新派,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宇宙是元气构成,没有神的主宰。“彼上而玄(深蓝色,高远莫测)者,世谓之天;下而黄(土和农作物的顔色,地道深邃)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没有意志,“其焉能赏功而罚祸乎?”(《天说》)他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功者自功,祸者自祸”,希望天赏功罚祸,呼天、怨人、望天怜悯,是荒谬的。“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天说》)他认为天道和人道有严格的区别、自然和人类有严格的区别,“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凶年与丰年)与理乱出焉,究之矣。”(《答刘禹锡天论书》)其意在回击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

刘禹锡也是革新派、无神论者。他著《天论》三篇,论证天人之别,驳斥“天人感应”学说。他在上篇提出“天人交相胜”(天可以胜过人,人亦可以胜过天。)“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优秀)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尔。”“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善必罚。”“法大驰(松驰),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侫,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荀子的天人观郝洪涛(约公元前238年),人之能胜天之实尽丧矣。”“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由此指出,天命思想源于政治腐败。他在中篇论证天体运行的规律性,抨击了上天主宰世界的的迷信。“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自然规律)之存乎?”“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尔。”他在下篇提出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山川五行是万物的根本,天地互相作用产生风雨、动植物及人类,人能利用自然从事社会活动。“天之有三光悬寓,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濁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仪(天地)既位,还相为庸(用),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风而生,群分窠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人类),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用天之理,立人之纪。”“由是而言,天预(干预)人乎?”

北宋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唯物主义者。他在《洪范传》《道德经注》中,发展了荀子的天人观。他认为天地万物由五行的变化生成。“五行,天(自然)所以命(创造)万物者也。”“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喻变化多端),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洪范传》)他认为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由于有耦有对。“盖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偶)”“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有无之相生也荀子的天人关系,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依存)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道德经注》)这是讲对立面的矛盾存在,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批判老子无为思想。“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有形的具体事物),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坐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矣。”

荀子天人关系主张_荀子的天人关系_荀子天人关系的现实意义

三、几点启示

由于历史局限性,荀子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争论中,他批判地继承了许多流派的进步观念,独树一帜,建立起唯物主义体系。这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读之,受到有益的启示。

(一)坚持唯物主义。要弄清哲学的基本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则是唯心主义。我们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大师”的乱象,坚决打击邪教,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严重问题。因此,必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的行为。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家园。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事在人为。天人相分,天地人相参,天人之间有同一性,在大自然面前,人应该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创业、创新、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不断开拓新境界,攀登新高峰!

以上是我研讨读荀子天人观的一些初步认识。其中吸纳了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不当之处,祈求读者指正。

二0一九年六月三十日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