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之死的主谋,一直被认为是李斯。至于原因,则是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华,担心自己在秦始皇面前失宠,于是毒杀了韩非子。
《史记·韩非列传》记载: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作品后,感慨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之后李斯姚贾诋毁,导致秦始皇将韩非子关进监狱,“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马迁寥寥几句话,就说清楚了韩非子之死的前因后果,李斯姚贾陷害,阻止韩非子见秦王,让人读之必然认为李斯因嫉生恨,于是杀了韩非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司马迁编辑手段高明,还在《韩非列传》中隐而不谈一些历史,导致李斯蒙受千古奇冤,而真凶则另有其人。
在司马迁的描述中,李斯嫉妒秦始皇重视韩非子,担心他得到重用,于是陷害并毒杀了韩非子。由于在沙丘之变中李斯为了保住相位,不惜与赵国合谋,篡改诏书不让扶苏继位韩非子集,而让胡亥继位,于是李斯嫉妒韩非子似乎就更顺理成章了。
然而,如果李斯担心秦始皇重用韩非子,而导致他失宠的话,为何不阻碍韩非子入秦?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李斯推动了韩非子入秦面见秦始皇!
李斯是师兄,韩非子是师弟,两人师傅是荀子,但韩非子才华横溢,他的到来让“斯自以为不如”,因此李斯早就知道自己才华不如韩非子。毕业之后,李斯去了秦国,开始施展所学知识,一步步走上高位。然而,韩非子一直不被韩王重用,只能靠写作抒发愤懑心情,写下了《孤愤》《五蠹》等经典篇章。
《孤愤》《五蠹》传入秦国,秦始皇读后与之产生强烈共鸣,于是说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在一旁回答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韩非子走进秦始皇的眼里是因为《孤愤》《五蠹》,而这两篇文章能够传入秦国,并非常巧合地让秦始皇读到,显然是李斯在背后推动。
公元前235年,秦国攻打韩国,一直得不到重用的韩非子,这一次却被韩王任命为出秦使者,任务是弱秦保韩。但滑稽的是,使者往往要能说会道,有雄辩之才,但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让一个“不能道说”的结巴之人作为使者,估计古今独一无二吧,那么会是谁推动韩非子成为使者的呢?
除此之外,在以口舌称道的战国时代,韩非子口吃是一个致命弱点,意味着他很难得到重用;即便秦始皇不在意韩非子的口吃韩非子集,但李斯是一个为官多年的政治家,执行力非常强,而韩非子没有从政经验,只是一个政治思想家.......既然如此,李斯何必嫉妒韩非子,担心韩非子影响他的地位?
此上种种表明,韩非子之所以入秦,进入秦始皇的视野,应该是李斯在推动,目的自然不是因为嫉妒,于是“将韩非子骗到秦国、然后陷害毒杀”这么低级趣味,而是希望韩非子投奔秦国,成为李斯的政治盟友,如此师兄弟互为奥援,联手建立一番功业。
韩非子入秦之后,在秦国的这一段历史,司马迁在《韩非列传》中隐藏了一些事迹,而《战国策·四国为一》却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由此揭开了韩非子之死的真相。
首先看一看史记记载,整个过程是韩非子入秦后,“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只有区区数十个字,但编辑得非常高明,将李斯的恶毒形象勾勒了出来。然而,《战国策·四国为一》却讲述了韩非子入秦之后的一些“作死”行为。
秦始皇见到韩非子时,起初抱有很大的期望,犹如见到偶像一般激动,但韩非子却上书《存韩》,劝说秦始皇不要灭亡韩国,给了秦始皇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也与李斯献给秦始皇的计策相悖。在秦始皇与李斯的统一战略中,第一个灭亡的是韩国,因为当时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弱、又临近秦国。韩非子上书《存韩》,相当于告诉秦始皇“你错了”,需要修改战略计划,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对他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
没过多久,韩非子又挑起了事端,想要除掉姚贾以弱秦保韩,于是在秦始皇面前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意思是姚贾拿国家的金钱私交诸侯韩非子集,韩非子这是在挑拨离间君臣关系。接着,韩非子又进行人身攻击,说姚贾是“世监门子(世代看管城门监门卒的后代),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认为重用姚贾这种人不利于朝廷稳定。
所谓姚贾,当时是秦国上卿,主管各国邦交,他经常出使六国,目的是为了拆散六国合纵,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从秦国当时情况来看,姚贾工作做的不错。面对韩非子的指责,秦始皇让姚贾做出回答,而姚贾对答如流,一一驳斥了韩非子的指责。
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入秦的第一身份是使者,但《战国策·四国为一》显示韩非子参与秦国战略讨论,应该已经投奔了秦国,成了秦始皇的臣子。
对于姚贾而言秦始皇面前失宠,毒杀了韩非子,竟是他,韩非子诬陷他,让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回答得不好,秦始皇很有可能杀了他,或让他丢官,因此他有足够的理由对韩非子下狠手。司马迁说姚贾“害之,毁之曰”,但从韩非子的所作所为来看,司马迁说姚贾“陷害诋毁”无疑很不妥当。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一生中经历过很多背叛:父亲离开赵国没有带他一起走,让他差点就死在了赵国;母亲赵姬背叛,与嫪毐发动了嫪毐之乱;曾经非常信任的吕不韦,牵连到很多事情中,也背叛了秦始皇......可以说秦始皇内心已经麻木,没有真正可以信任的人。因此,姚贾对韩非子的反击必须干净利落,不能留有余地,由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反而可能引起秦始皇的猜疑。
于是,姚贾指出明主不能受到欺骗,忠臣不能受到诽谤,建议诛杀韩非子。当被曾经非常欣赏的韩非子一再欺诈,秦始皇内心失望与愤怒就可想而知了,随后说“然”,进而“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战国策》中没有说李斯毒杀韩非子,也没有提到秦始皇后悔之类,而是说秦始皇指使姚贾杀了韩非子,因此杀害韩非子的直接凶手是姚贾,但真正的凶手是秦始皇。
问题在于,对于韩非子之死,《史记》与《战国策》谁的记载更可信呢?其实,从正常常理上来说,《战国策》的记载无疑更可信,《史记》反而更像有一定真实度的传闻。
比如《史记》中的“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就像影视剧中的“生死就差五分钟”一样,秦始皇早不反悔晚不反悔,偏偏大概在李斯毒杀了韩非子时反悔;同时,李斯毒杀韩非子是一件大事,难道不该先向秦始皇报告一下吗?可见,这一句记载怎么看都像小说,而不是历史。
当然,史记也有一些记载真实的,只是司马迁编辑得非常高明。根据《韩非子·初见秦》记载,韩非子在狱中时,李斯可能与他有过见面,并劝说他再写文章以打动秦始皇,试图挽救韩非子,因此文章中韩非子说“臣昧死愿望见大王”,但韩非子给出的政治路线却是“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而秦始皇希望的大一统之道,不是什么“霸王之名”。由于韩非子与秦始皇政治理念上存在重大分歧,所以史记中说“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始皇不愿再见与他理念差别太大、且一再欺骗他的韩非子了,而这一句话放在《史记》中却会让人认为是李斯阻碍韩非子见秦始皇。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秦始皇面前失宠,毒杀了韩非子,竟是他,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或许,韩非子之死就是司马迁网罗到的“天下放失旧闻”,至于真不真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结合《战国策》与《史记》来看,韩非子之死的真相是:李斯引韩非子入秦,本义是举荐韩非子,希望师兄弟联手;韩非子与秦始皇战略相悖,并离间姚贾与秦始皇之后,不仅引起姚贾强烈反击,而且也让秦始皇不满;韩非子被下狱后,李斯给他创造了一次机会,但韩非子没能打动秦始皇,最终见到事情无法挽回,李斯就给韩非子留了一个全尸。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