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错寺庙拜错菩萨笑话:寺和庙的合称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僧侣们修行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寺庙”,如今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寺庙,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览礼拜,寺庙也已经成了佛教场所的代名词。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寺庙其实是“寺”和“庙”的合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不明所以地将两者混为一谈,恐怕早晚会闹出进错寺庙拜错菩萨笑话。
一、寺的出现与演变
1.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汉书》记载:“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寺在古代是官署的名称。《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秦汉时期,皇帝以下设三公九卿建庙有什么讲究吗,其中九卿平日办公的衙门称为“寺”。像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等,它们都属于朝廷的办事机构,有具体的职责划分。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寺”通“持”,所以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朝廷以“寺”为这些负责专门事宜的官署命名意在表明它们是永久性的机构,而不是临时性的机构,借此表达希望国祚绵长,能够代代延续下去的愿望。
2.佛门修行的场所
白马寺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遣特使前往印度访求佛法,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跟随者汉朝使者前来洛阳传播佛法,受到了当时汉明帝的亲自接待,并将两位高僧安排到了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内居住。后来佛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汉明帝便敕令兴建专门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便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这里的“寺”便是源自“鸿胪寺”的寺。
后来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更多的佛法修行场所建立起来,皆沿袭了以“寺”命名的方式。最早的佛寺其实都是官家的讲学之所,起教书育人的作用,并非只讲佛法。一直到了唐朝进错寺庙拜错菩萨笑话:寺和庙的合称,禅宗的兴盛使得佛教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多的佛寺在民间兴建起来,而以寺命名的官方办事机构越来越少。因此自唐以后,寺的官方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成了民间熟知的佛教寺院的代称。
寺
二、从祭祀先祖到供奉鬼神的庙
1.祭拜祖先的场所
《说文解字》中对庙的解释:“廟,尊先祖皃也。”庙在古代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体的“廟”中的“朝”也有朝廷的意思,因此古代的朝廷也被称作为“庙堂”,这也从侧面证明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庙与朝廷的地位相当建庙有什么讲究吗,受到同等的尊重。
“庙”的历史相较于“寺”来说更为悠久,最早是指周天子用来祭祀先祖和神祗的场所,又称“宗庙”。后来周天子分封天下,允许各诸侯也可建庙祭祀先祖,但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平民百姓不得建庙,只能在家中设先祖祠堂进行祭拜。
庙
2.庙在民间的兴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庙的阶级特性不再明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有君王以及诸侯士大夫可以建立。汉朝之后,道教的兴盛逐渐将庙与一些原始神社融合到一起,人们为了祈求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常常会建庙供奉道家神明,于是便出现了像“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之类的场所。
魏晋之后一些鸿儒大家,民族英雄之类的社会名人死后,由于他们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也会自发建庙拜祭,将他们上升到和神明等同的地位,如我们熟知的“孔庙”、“夫子庙”、“岳王庙”等等。总之,无论是用来祭祀先祖还是供奉鬼神,庙都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系。
岳王庙
三、寺和庙的结合
寺由最初的官署衙门变成了佛教的修行场所,供奉的是佛祖菩萨,庙由最早只是祭祀先祖的场所逐渐变成了可以供奉鬼神和伟人的地方,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机构是怎样结合到一块的哪?
1.巩固封建专制地位的工具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建庙有什么讲究吗,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并赋予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正统统治地位,这种充满神圣色彩的思想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又神化了专制王权,受到了历代封建君王的推崇,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的正统思想。
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在民间的兴盛,统治者又将佛教文化加入到了自己的统治思想之中进错寺庙拜错菩萨笑话:寺和庙的合称,佛教讲究因果循环,轮回转世,像唐太宗李世民被佛门弟子称为“护法仁王”,而武则天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古代的皇帝就是通过佛法宣传佛祖菩萨的神奇,并将这种神奇赋予到自己的身上,目的也是神化自己的地位。因此作为佛法传播场所的“寺”和象征儒家“血缘宗法”的庙,由于都是为巩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自然而然的被结合到了一起。
2.僧官制度的实施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各地寺院和僧侣不是很多,相关的佛门僧侣事务都由鸿胪寺直接负责。到了两晋时期,佛教已经发展成为了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团体力量,仅靠鸿胪寺管理已经捉襟见肘,于是东晋时期,朝廷增设了中央僧官机构--僧司,用于专门管理佛门僧侣在民间的各项活动。
这一特殊的职官制度此后一直被各朝沿袭,直到清朝的灭亡,前后大概持续了有1500年的时间。
僧官制度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僧官及其机构由唐朝之前的鸿胪寺和宋代以后六部中的礼部辖制。僧官既是佛门僧侣,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扮演的是调解朝廷和宗教矛盾的作用。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本质上是将佛门寺院变成了庙堂控制下的一个管理机构,从此寺院和庙堂便被牢牢的拴在了一起,人们也慢慢的把那些受到庙堂管辖的佛门寺院称为“寺庙”。
3.民间风俗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的风俗,这种风俗到了宋朝更加盛行。这一风俗的兴起主要是因为根据礼制,士大夫阶级以下是无法建造祖庙的,而作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中地位最低的富商大贾们,尽管腰缠万贯,宗族兴盛也不被允许建造庙宇供奉历代先祖牌位。
但是他们懂得变通,自掏腰包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用寺院代替家庙的作用,而且这一做法也并未逾越封建礼制的规定,不会受到朝廷的惩治。于是越来越多的豪门望族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祭祀先祖,寺庙的作用便被结合到了一起,自此民间对寺和庙的界定变得愈发的模糊,寺庙的说法也渐渐地形成。
总结
尽管自古以来,寺和庙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机构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了他们相近的使命。无论是参拜佛祖菩萨还是先祖神明,都寄托了人们祈祷能够得到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至于如何称呼,就像客观唯心理论中的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我们何必过分纠结。但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大家还是能够有基本的了解,千万不要做出贻笑大方的傻事。
参考文献
1、《汉书》
2、《礼记》
3、《谈寺与庙的区别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