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y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在老子的世界里,似乎他没说过有什么事可以为难,因为只要“无为”,就无所失,无所败,怎么会有“难事”呢?
感谢孙y柏教授,让我知道了圣人也有为难的事。但孙教授对圣人“为难”的原因解释,却不能接受。
他在讲解“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章(《道德经》63章)时说:林林总总孙y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大小小,事无巨细,最后都要交到圣人那里最后定夺,这分明是打着“无为”的旗号,懒政搪塞啊!圣人有感于斯,只能报怨以德,有些为难了。
突然对孙教授肃然起敬了,我自知悟性差,对照原文怎么也领会不了孙教授那样的见解。原文如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韩非子的难一,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反复琢磨好几遍,我只能读出“圣人无为,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我把这一章的内容逐句捋了捋,跟头条“老学”研究者交流一下,期望能得到诸君的指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味无味”,并非特指食用吃没有味道的食物,而应引申到了修身、生活、治理等各领域。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韩非子的难一,有名万物之母”,“无”便是万物初始未生。沿着这个思路来理解,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专注于事情初始状态下的作为,着眼于事情尚未发生时的治理,体察事情尚未滋长时的况味。把小事当大事,把局部当全部,对于民众的意见和不满,通过“德政”来处理。
“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韩非子在《喻老》中编了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来注解这段话。扁鹊先后三次见蔡桓公,先后提醒他“病在表皮”、“在肌肤”、“在胃肠”,“不治将益深”。桓公不以为然。等他第四次见扁鹊时,扁鹊拔腿就跑,因为此时已经“病入膏肓”——这就是从初始做起的“无为”,中医上叫“大医治未病”。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解决难题要从易处下手,想干成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所有的难事都是由易事积攒起来的孙y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所有的大事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发展而来的。所以圣人不被动地坐等小事变成大事才匆忙处理,因此能够做成大事。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孙教授所说的圣人也有为难的时候,就是指“圣人犹难之”。可是对照上下文,怎么看都没有“为难”的意思。
这句话的大意是:轻易许诺的人(太把小事当作小事了,对事情的变化发展估计不足),必定丧失信用,看似容易必定有很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是以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因此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没有困难。
全章大意
专注于事情初始状态下的作为,着眼于事情尚未发生时的治理,体察事情尚未滋长时的况味。把小事当大事,把局部当全部,对于民众的意见和不满,通过“德政”来处理。
解决难题要从易处下手韩非子的难一,想干成大事必先从小事做起。所有的难事都是由易事积攒起来的,所有的大事都是由不起眼的小事发展而来的。所以圣人不被动地坐等小事变成大事才匆忙处理,因此能够做成大事。
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丧失信用;看似容易必定有很多困难。所以圣人对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因此做起事来没有困难。
老子在这一章要讲的就是,要在事情刚有征兆时就积极主动着手处理,不要等事情积重难返时再被动匆忙处理。
在接下来的“其安易持”一章(《道德经》64章),主旨跟上述类似,所论都是“无为”,即在事情尚处“安”“未兆”“脆”“微”时着手处理,再次强调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只有坚持不懈地秉持“无为”原则,做到“无为”“无执”,才能“无败”“无失”。
老子总结说:“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