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吾关于儒墨之间的争端,最为人所知的是墨子
文/惜吾
关于儒墨之间的争端,最为人所知的是墨子"批孔",而事实上,墨子思想一出来,儒家学者也纷纷著书立言,对其思想主张大加鞭挞,这其中尤以孟子为最。
春秋战国之际,天下无道。社会秩序和旧有的政治体制瓦解,在如何对待周礼的问题上,孔墨提出了不同的学说主张。孔子认为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在文化上已达到很高的程度,是符合道德生活要求的。而春秋时期天下失序,在孔子看来恢复和弘扬周礼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通过对周礼进行一些损益,提出仁爱的学说,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政者也能从中找到长治久安之道。而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他认为儒家之礼劳民伤财、奢侈浪费不实用,力求以简单的方式来替代它们。墨子以大禹为榜样厉行实践精神,提出兼爱学说。
虽然孔子思想和墨子思想都来源于仪礼之学,但孔子不反对周代的典制、礼仪、音乐、文学等,他抱支持的态度,而且经过他的"损益"使得周代的典章制度更加理性与合理,明确 地阐明了"仁"的理念是讲究"推己及人"。墨子对孔子所提倡的"爱有差等"的思想主张持批判 的态度,不赞同儒家有等级差别的爱,提出了兼爱的主张。兼爱是最广泛最普遍的爱,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以至于出现杨墨之言充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就归墨的局面,儒家学派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为了儒学的发展,改变"天下之言,不归墨则归杨"的局面,孟子起而"辟墨"《孟子·滕文公下》载曰: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墨家思想特点,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诗》云:'狄戎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认为从三皇五帝的圣明时代发展到自己所生活的年代,经历了三次大的灾难:一是唐尧时洪水肆虐,而大禹制服洪水;二是尧舜之后出现了如夏桀纣王这样的暴君,而姜尚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三是弑君弑父犯上作乱的暴行频出,孔子作《春秋》予以纠正。虽然这三次是大灾祸,但都有圣人出来解决。孟子认为自己的时代面临着第四次大灾祸惜吾关于儒墨之间的争端,最为人所知的是墨子,就杨墨而言,如果自己解决好这次灾祸,是有补于世的。于是孟子对墨子兼爱学说作了有力的攻击,由 "兼爱"推导出"无父",认为墨子主张是邪说,推行其思想会充塞仁义,导致率兽食人的局面出现。
孟子首先对墨家的"兼爱"说进行分析,指出弊端,试图阻止人们接近墨学。在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条件下,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墨子提倡兼爱众生,互爱互惠互利,节葬节用,所以对儒家厚葬久丧之礼提出批评,不希望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这种主张引起了赞同行"三年之丧"礼仪的孟子强烈反对。《孟子·滕文公上》载曰: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之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 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耳也。"
孟子抨击墨家兼爱薄葬主张打破了旧有的传统礼仪制度,对"重礼"所表现出来的仁爱亲情有巨大的破坏力。因为墨家的兼爱抽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个人被抽象的理解为功利性存在。《墨子·兼爱下》曰:
"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亲亲之爱被归结为一种单纯功利性的交换。儒家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特征,在于能"推其所为"墨者夷之的"施由亲始"无差等性的爱不能"推",因为这种爱不能超 越自身达到普遍,是一种不具任何德性内涵的"私爱"。人道所明莫过于伦理纲常,纲常伦理之于人,就好像水之于鱼,林之于鸟,具有天然不可脱离的关系,顺应就能治理好,反之就会有祸乱,即使有圣王也不能逃离伦理纲常之外,三代立足学,夏曰校,殷曰序惜吾关于儒墨之间的争端,最为人所知的是墨子,周曰庠,皆可以明人伦。古人观政治墨家思想特点,先观其教化,以人伦立教,政治一定清明,否则劳而无功,且变乱随之而起墨家思想特点,每当发生变乱一定会产生很多逆伦灭纪的事,因为伦理纲常未深入脑海,不知有罪。所以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辟杨墨与孔子作《春秋》有相同的功效,所以孟子之说行,而杨墨之道息。
孔孟着眼于纲常伦纪,人们知道此道理,才能自觉拒墨,进而归于正途。孟子反对墨子以节俭耐劳兼爱非攻为主旨的学说,希望人们能自觉拒墨走圣人之道。孟子认为"杨墨之道不息",则"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而"仁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为发扬儒家学说,维护伦理纲常孝道,孟子对杨朱墨翟进行了批判。孟子阐述大禹制服洪水、周公驱逐"夷狄"、猛兽,孔子贬斥"乱臣贼子"的重大意义,进而说明如果杨墨学说盛行将会导致是天下大乱。所以孟子说"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辟墨"固然有学派之争牵扯其中,但同样在学术上解读、批判了墨子学说,为后世历代儒家"批墨"提供了范本。纵观孟子的"辟墨",其目的在于改变"天下之言,不归墨则归杨"的局面。从表面上看予以墨家之痛击,但孟子在捍卫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又悄然吸收了大量的墨家思想,并且成功嫁接到儒家思想中。可以说,排拒墨子是由孟子的儒家立场决定的;接受墨子,是为了发展儒家思想,反过来更好的排拒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