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和《韩非子》看儒家与法家的价值观[]:1002-2139(2019)-32-0-01论及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谈起《孟子》和《韩非子》。此两部巨著,分别集成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均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代表。其中,《孟子》和《韩非子》所蕴含的治国思想,更是值得我们仔细地比较研究。《孟子告子上》有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从《孟子》和《韩非子》看儒家与的价值观,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把人性的善集中总结为“仁、义、礼、智”,并认为这些美好的品质“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是天生具备而不是外界赋予的。很显然,孟子所秉持的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也将在他的治国理念中体现出来。至于韩非的人性观,我们可以看看《韩非子奸劫弑臣》中的原话:“且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韩非认为,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甚至可以说是人的本能。在《韩非子备内》里又有这样的表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在韩非看来韩非子法家思想对秦的影响,无论是表现为对别人爱的行为,还是表现为对别人恨的行为,都是为了利益。由此可见,他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秉持的是“性恶论”,这也成为法家思想的基石。孟子和韩非秉持的两种不同的人性观,也影响了他们两人甚至儒家与法家的治国思想。首先,我们先来比较儒法两家治国思想的不同。众所周知,孟子主张的是“仁政”,提倡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君舟民水”。《孟子梁惠王上》曰:“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施行仁政,轻徭薄赋,重视农业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韩非子法家思想对秦的影响,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修其孝悌忠信”,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忠孝两全的人,并“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即尊重兄长与君王。这样,(国家)才能最终“挞秦楚之坚甲利兵”,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孟子会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善,君主要做的,是教化百姓,唤起百姓心中的善,体现在政策上,就是轻徭薄赋,善待民众。他曾说过:“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统治者只要尊重农时,重视教化民众,使百姓生活安康,就一定可以称王。正是这一系列理论,构成了《孟子》中最核心的“仁政”学说。孟子主“仁”,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善,而秉持“性恶论”的韩非则认为,“仁政”是没办法治理好国家的,一个国家若想富国强兵,就必须以法治国。《韩非子心度》有言:“治民无常,唯治为法。”韩非认为,治理民众没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只有法度才是治世的法宝。他充分肯定了法度的作用,甚至将其奉为圭皋。在韩非看来,“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即民众的本性是好逸恶劳。安逸就要荒废韩非子法家思想对秦的影响,荒废就治理不好,治理不好就要混乱。如果(合理的)赏罚不能在全国实行,国家事业就必定得不到发展。而这些,正是基于“性恶论”得出的。一提起法家,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所推崇的严刑峻法。不可否认,法家的确主张依靠严苛的律法来治理国家,但律法严苛从《孟子》和《韩非子》看儒家与的价值观,不意味它只有酷刑,只有惩罚。事实上,韩非的法家思想的精髓,不在严刑与峻法,而在合理的奖惩。韩非说过:“为人为君主一定要掌握大臣的赏罚大权,才能更好地驾驭他们,可见他对奖惩的重视。
这也是法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尽管在根本上存在巨大差异,孟子和韩非的治国理念还是有一定相同之处的。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富国强兵,帮助君主称王称霸。在这个前提下,他们都是站在君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孟子梁惠王上》里有一句话:“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直接把是否尊重君主作为是否具备道义的标准,可见他对君主的维护。韩非更是如此,《韩非子》有言:“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认为一国存亡取决于君主权利的是否牢牢掌握,而不是国力的强弱。在韩非眼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比君主权力更为重要的了。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诸子百家的共同点。在春秋战国时代,你的思想只有被君主采用,才有可能发扬光大,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这也难怪孟子与韩非的思想都是围绕君主而展开的了。最后,我们再来综合比较儒、法两家的治国思想。事实上,无论采用哪一种思想,都是片面、不足的。儒法并用才能扬长避短。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保障人权、发展生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设,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它过分强调“仁”而缺少“法”,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很有可能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与国家的动荡。反观法家,虽然过于迷信权术与酷刑,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猛药”。
另一方面,法家认为“治民无常”,主张变法,这也有利于执政者的施政能够與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由此看来,儒法两家思想的有机结合,即保障民权的同时要尊重法律的权威,通过改革变法以保持政权的活力,才是真正的治国良策。《孟子》与《韩非子》是古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思想,更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地探究。-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