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研究2022年春之卷“研究往何处去”专题笔谈
中国文化研究
2022年
春
之
卷
“法家研究往何处去”专题笔谈
法家研究的五个向度
文 |喻中
法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法家的研究,已经是一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学术思想主题;在“法家学”的演进史上法家学说的思想观点是什么中国文化研究2022年春之卷“研究往何处去”专题笔谈,已经积累起来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这个古今中西深度融会的时代,法家研究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法家研究到底该往何处去?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对法家理论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实是一个值得专门探讨的主题。对于这个基础性、前提性的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回答,或者说,新时代的法家研究可以往五个方向去,那就是:往深处去、往高处去、往宽处去、往实处去、往远处去。
往深处去,就是往深处挖掘,寻找在法家言辞、法家行动的表象下面所隐藏的机理,尤其是隐藏的逻辑。法家人物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在先秦时代应运而生、应势而成,他们的理论、行动较为显著地塑造了先秦及以后的华夏文明的走向。自19世纪末期以来,法家思潮再次勃兴,并蔚为大观。鉴于法家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要推进关于法家的理论研究,就不能简单地重述法家人物的言论,尤其不能止步于疏理:先秦法家人物说了什么,而应当着眼于揭示法家言辞、法家行动背后的逻辑。如果说,先秦各家学说都是“务为治”的学说,那么,法家对“治”的追求,与其他各家对“治”的追求,到底是在何处出现了分野?在法家内部,管仲、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李斯等人,他们每个人的理论逻辑与行动逻辑,到底有何差异?彰显法家内部的差异以及法家与其他各家的差异,特别是各家在理论源头上、逻辑起点处的根本差异、根本分歧,是法家研究往深处走的必然选择。
往高处去,就是要提升法家理论的伦理品质,弥补或夯实法家理论在德性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自先秦到当下,法家理论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负面评价,譬如早先的“刻薄寡恩”“仁义不施”,晚近的“伸张君权”“维护专制”,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负面标签。法家面临的众多非议表明,法家理论尚未有效地论证自身在理论品质上的应有高度。然而,从商鞅、申不害、韩非等人的言行中,可以体会到,他们有强烈的担当意识,甚至有以身许国的精神,他们甚至还在践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理念。早期的管仲,还得到了孔子的肯定性评价,这就很不容易。这些都说明,法家人物及其理论,在伦理、德性方面,很可能并不像批判者所说的那样不堪。因而,法家研究的一个着眼点在于:重新解释法家所秉持的德性,法家人物对德性的理解及其践履,应当得到重新的理解与评估。从这个方向来看,让法家理论回归应有的伦理高度,让法家理论走出长期被污名的泥淖,是法家研究不可回避的主题。
往宽处去法家学说的思想观点是什么,就是要拓展法家理论的视野与宽度。在法家研究中,如果仅仅只看到《商君书》《韩非子》这样的文献,那还是很不够的。法家研究是诸子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可归属于历史学、特别是思想史中的一个更加具体的专门史,这是法家研究的常规路径,固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但是,法家研究还可以走向更宽的领域。我在多年前写过一篇小文章,题为《法家学说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建构》(载《法学家》2017年第5期),我在此文中试图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法家学说是中国古典的社会科学。如果这个观点可以成立,那么,法家研究可以通往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各门社会科学,甚至可以通往各门人文学科。一方面,可以在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视野中拓展法家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文学、历史学、哲学的视野中研究法家理论。此外,精研经史之学的蒙文通认为,法家包括兵家、农家、纵横家,这就意味着,还可以从军事学、农学以及政治学框架下的国际政治、外交等视野中研究法家。由此,法家研究之路就可以越走越宽广。
往实处去,就是要往实际、实践中走,把古老的法家研究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法家研究如果不能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不能回应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它的理论意义是要打折扣的。当然,回应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绝不意味着要把法家研究成果都写成“决策咨询报告”,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学术研究的使命与对策研究的使命毕竟是不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家研究可以完全不理会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包括法家研究在内的任何人文社会科学,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回应特定时代的需要,差别只在于:有的回应更加直接一些,有的回应更加迂回一些。然而,恰恰是那些更加迂回地、间接地回应现实的理论,才可能为现实提供更加持久、更加基础性的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家研究如果要往实践、实际的方向走,可以有两种选择:较为直接地回应实践的需要,较为间接地回应实践的需要,两者都是可欲的。
往远处去,就是要立足长远,要有面向未来的意识。当代中国的法家研究,处于两千多年法家研究的延长线上。从源头上说,法家萌生、兴起于周秦之际,同时也是在周秦之际的巨变过程中敲响了那个时代的鼓点,奏出了那个时代的理论强音,进而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显学。在两千多年之后的当下,我们研究法家,有必要在回顾两千多年的法家研究史的同时,注意远处,从历史发展的未来看法家研究的现在。不一定要看到未来的两千年。在这个在瞬息万变、急剧变迁的时代,如果能够前瞻两百年中国文化研究2022年春之卷“研究往何处去”专题笔谈,那就相当可观了。如果我们往远处看,就可以看到,至少在可以预测的未来,如果列国并立的时代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那么,法家研究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说到底,法家理论是应对列国并立态势的理论,只要人类还处于列国并立的时代,法家研究就有它的现实针对性,法家理论就有它的用武之地。针对列国并立时代研究法家,大体上可以体现出面向未来的法家研究之旨趣。
在21世纪的当下,如果要问法家研究向何处去,那么,我的回答就是:往深处去,往高处去,往宽处去法家学说的思想观点是什么,往实处去,往远处去。这五种方向,既列举了法家研究的五个向度,也为当下及其未来的法家研究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喻中(1969—),男,重庆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