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学:中和之美,儒学在我国源远流长

中国中国式审美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又具有鲜明的民间地域特征。以倡导“东方美学”为审美的国风消费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时代进步下的一种必然。国潮思潮下的审美变迁来源于中国古典美学,而中国古典美学又有很多流派。儒家尚“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设计特征,佛家尚“空”,道家尚“妙”,这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都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养着中国人的审美观,使中国美学之树始终枝繁叶茂,不断开放出绚丽多彩的奇葩。

儒家美学:中和之美。

儒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儒家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以中庸之道为尺度,求尽善尽美之境界。孔子以“仁学”为哲学基础,强调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孔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设计特征,即“仁”这一最高原则在个体和群体生活中的完满实现。

他在《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又在《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不仅肯定个体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谐之美,又提倡“文”与“质”统一的审美观,认为美的感性形式只有表达“质”的内容,才有其价值和意义。

儒家美学由孔子开其端,孟子续其绪,最后由荀子集大成。荀子吸收先儒的思想成果,提出“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的审美哲学。荀子将“中和”定为艺术的大法,进一步扩大了儒家美学在历史上的影响。

道家美学:天人合一。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从自然无为的审美取向出发,探究言外之意的审美旨趣、追寻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开启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美学先声,并对其后种种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书法、绘画、诗歌、戏曲、建筑等艺术形态莫不展现出道家风骨及审美趣味。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设计特征_中国哲学传统的特点_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道家美学主张顺乎自然、不加雕琢的审美情趣。不管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花,还是文玩、雕塑、陶瓷、家居、建筑,园林等,只要与审美有关的,皆有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子。道家审美主张自然而然地呈现天地万物的自然之美,“自然无为”既是老庄道家的处世之道,也是其审美态度、审美取向的集中表达,是中国原点性美学。

老子所谓“道法自然”,庄子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莫不主张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儒家美学:中和之美,儒学在我国源远流长,以自然和谐的审美心态洞察天地万物。万物随性自化,于静观默照中体悟天道,并使其复归本真自然。

禅宗美学:本真忘我。

禅宗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自在随性、返璞归真的生活意念。现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希望回归到生活的宁静致远中,希望回归到一种自然的生活的状态。

禅宗美学表现在器物上体现为一股简美、寂静、幽玄的自然之风,是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高雅境界。禅宗美学崇尚简而妙,舍去浮夸与膨胀的欲望,突出“简”和“静”,通过形神兼具,气韵生动的是设计,意在使人们在自我生活的过程中达到回归本真、自性清净、追求自然、忘我的境界的理想境界,感受着安宁和远离喧嚣。

民俗美学:实用主义。

生活是艺术的审美之源,这也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民间美学蕴含着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体现着人们纯朴的审美理想。民间生活现实是民间艺术生活美的源泉,而民间艺术的存在也满足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需要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设计特征,这种直接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性质,决定了民间审美艺术与生俱来的生活美本质。民间艺术的内容都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反映着人们最直白的愿望。

民间艺术具有朴素、直观性的特征,它的构造甚至非常简单,但其内容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映,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需要儒家美学:中和之美,儒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它的产生于发展始终以服务于民生为宗旨。民间审美来源于不同地域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而随着发展变化,地域间文化又具有相互渗透性和相互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