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多种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涵的哲学思想,从文化史的发展和历史的影响来看,诸子百家中主要是儒、道、墨、法这四大家,因而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也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四种类型。
一、儒家人生哲学
遵从讲道德、重进取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儒家是道德型人生观,要求为人“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和基本信条,也就是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儒家培养理想人格的价值尺度,凡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能够坚持以上操节,并以之为安身立命者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就是儒家所称誉的“圣贤”、“志士仁人”,他们能够做到“杀身成仁中国主要哲学思想,舍生取义”,儒家人生哲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求进取,讲现实,追求现实道德的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
孔子总是教导人们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人生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难矣哉”,他还用流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要爱惜时光,做有意义的事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张人生“任重而道远”的积极思想,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二、道家人生哲学
属于重境界、图个体自由放达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相比较,在思想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那样积极,但是在精神追求上显得极为深沉、老成、世故,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道家的人生境界或人生理想的话,这就是:无为而治,莫与人争,少私寡欲,洁身自好,返朴归真。
老子或道家人生哲学的最显著两个特点是:第一,处事谦下,善于保护自己。老子说:“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由于待人处事谦下,所以当你居上位时,不被一般人看成负担,也不会被普遍百姓伤害,“吾有三宝,特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些文字所阐明的都是善于保护自己,不为人害的人生哲理。其次,庄子提倡人生要“逍遥游”“明哲保身”因而自己处事要做到“为善者无近于名,为恶者无近于刑”,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宣扬道家洁身自好、不为物役、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三、墨家人生哲学
属于“兼相爱,交相利”、耐艰苦的公利主义人生观,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是唯一出身于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家,墨子自称为“贱人”,长期为手工业匠人,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由于墨子出身卑贱,所以他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提倡人生都应该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奋斗。
何谓天下之利呢?“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何谓天下之害呢?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知调,此天下之在也,墨子一生反对淫糜作乐,故作《非乐》,反对“命运”故作《非命》,,提倡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生哲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墨家精神”。
四、法家人生哲学
属于是急功近利、追逐权势的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法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具有重大的差异,如果说儒家重视道德人格、道家提倡精神境界的话,那么法家追求现实和功利,法家接受了荀子“人性恶”的理论,认为人生来都有耳目口鼻、声色味觉之物欲,人们的物质之欲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乱,为了改造人性、制止争乱、必须实行法治,其人生哲学是追逐功名和权势,为了功名和权势可以不择手段,“不避亲疏”,在人际关系中不讲道德伦理,专讲利害,把人与人的关系均视为利害关系。
战国时卫国人商鞅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秦国佐孝公进行变法,在推行变法时,坚决反对“礼治”,反对法古循礼,贯彻“不避亲贵”的原则,卫国人吴起也是政治家兼军事家,当鲁与齐相攻时,有人因吴起之妻为齐人,曾间言国君中国主要哲学思想,怀疑吴起,不予重用,于是吴起“欲就名,遂杀妻”,鲁终使其为将中国主要哲学思想,大败齐国,这充分体现了法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人生观。
当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不止以上几种类型,还有后来传入的佛教文化所提倡的人生观,纵横家所主张的人生观等,也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相当影响,不过比较重要的是儒、道、墨、法这几种类型的人生哲学,把这些人生哲学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做人与为学一致,其二是个人修养与为政的统一,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类型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