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时期实施“无为而治”并不等于“不作为”

总的来说,汉文帝时期实施“无为而治”的方针是客观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汉朝初年还没有形成像秦朝时法家思想那样的长期占有思想领域的治国理念,并且汉朝在建立初期就一直深受“黄老学说”的影响法家学说的思想,其次,汉朝初期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也是决定汉文帝实施无为而治的重要原因。

但是“无为而治”并不等于“不作为”,汉文帝绝对不是一个没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实施“无为而治”的时候,在立足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迅速地促进了经济复苏,简单来说就是不搞政治运动,不进行经济干预,以宽松的政策调动市场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法家学说的思想_法家思想 英语_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一、汉文帝时期实施“无为而治”的原因

一种治国方略实施的原因,总的来说,是思想文化条件和社会现实条件的结合,汉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过去的历史渊源,更适应了当时的现实社会环境。

(一)汉文帝时期的社会思想原因

在中国古代史上,大部分的朝代都是将儒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在儒学思想之前,封建王朝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治国思想探索,汉朝时法家思想是统治社会的唯一思想,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朝统治者对于法家思想进行了集体批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贾谊的《过秦论》了。这篇文章的问世,意味着法家思想在统治理念中的永不起复。

而墨家思想,本身就有着致命的缺点,墨家所主张兼爱、非攻对于统治阶级来说是没有用的,在这个思想下统治阶级很难通过武装扩张来扩大自己的疆域面积,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分裂的王朝永远不能被统一。

另外,尚同、节俭、非命等思想,更是抨击了封建贵族的奢侈浪费,在他们看来儒家思想中所崇尚的厚葬礼仪是错误的,

他们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该像古代大禹那样过着清廉的生活法家学说的思想,这种思想显然与统治者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是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受的。

法家学说的思想_法家思想 英语_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汉文帝时期,董仲舒还没有提出“新儒学”,在这之前儒学思想也处于各种学说末流的尴尬地位也很难登堂入室。

此时,将皇帝之学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所结合的“黄老之学”,在当时那种治国理念真空的条件下,获得了统治者的垂青。

(二)“无为而治”来源汉初主流的“黄老思想”

“黄老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后期的一个学术流派,这种学派,将皇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相互结合,有着丰富的理论性又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这个特性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黄老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普遍存在于理论主义高度的状况下,第一个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思想。“黄老道家”认为“道生法",这种思想既解决法律本身的合法性又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在"黄老学术"中,强调因天循道,清静无为,君抑臣劳,休养生息这一系列政治主张,强调人民发展自组织,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汉高祖在建国初期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深度的批判,这也就意味着过去的思想必然要发生极大的变革。“黄老学说”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破茧而出的,而汉文帝时的“无为而治”是对汉高祖汉惠帝黄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法家思想 英语_法家学说的思想_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三)汉朝初年特殊的经济条件与社会背景

西汉初年,刚刚经过了战争,国家经济无疑极其的孱弱,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严苛繁杂的法家思想必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

为改变这种社会环境,必然要选择简约、直接的思想。刘邦在入主关中之后,颁布了《约法三章》,虽然当时在关中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约法三章》并没有解决多少问题,但是面对政权更迭,社会混乱,人心离散的情况,《约法三章》已经足够解决当时平民百姓对于新政府的敌视态度了。

吕后掌权时期,“黄老学说”已经展现了对于国力恢复的价值,

汉文帝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条件虽然有所提高,但整个社会大环境依然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延续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是历史的必然。

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_法家思想 英语_法家学说的思想

二、汉文帝的“为”和“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是指发挥自然规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能动性。在这里为指的是“干预”,“无为而治”在具体实施时对于所干预的对象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在范围之内要有所干预,而范围之外则减少干预。

(一)制度方面

在制度建设上,汉文帝主张遵守旧法制而不轻易进行变更,我们知道制度的变革往往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条件而进行变革的,但是西汉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几乎没有进行环境巨大变革的空间,遵循旧制度,可以不让百姓在制度变革中无所适从,可以说这种无为的政治制度是当时最实用的制度。

(二)法律方面

无为而治,在法律方面的体现是仁爱的治国思想,汉文帝时期,严格执法,轻缓惩罚。这种法律意识和秦朝时的严刑峻法有着很重要的区别,这是因为西汉时期社会劳动力比较少,严刑峻法必然会导致这种社会问题加剧法家学说的思想,而注重刑法的宽松则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局面,汉文帝时期,曾将很多过于残酷的法律惩罚制度进行了改变和废除。

(三)礼法制度

汉文帝对于古代繁琐的礼制文化并不认同,他主张全面从简,反对过去的繁文辱节,虽然是皇帝,但是他所居住的皇宫,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丝毫没有过去皇家的气派,可以说是十分节俭了。

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_法家学说的思想_法家思想 英语

(四)赋税制度

汉文帝时期的赋税是整个封建王朝的最低点,相比于秦朝时期的“泰半之赋”来说,西汉时期的赋税只有三十分之一,徭役也只是三年一征。

(五)经济制度

“无为而治”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当时所推出的几项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恢复,比如说废弃了国家对铸币权的垄断,开放了民间的开采矿产的权利,甚至连盐铁领域都对民间商人开放。

看似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职能,但正是这些“不作为”才有效调动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六)军事制度

很多封建王朝的军事开支都是政府财政开支的最大项目之一,汉文帝时期为了弥补当时国家财政的不足,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虽然之后曾经屡次遭遇匈奴来犯,但基本上维持了两国的和平局面。

(七)政治制度

在整个政治环境中,汉文帝力求政局平稳,尽量减少国家政策,对于整个政治环境带来的不稳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针对诸侯国的问题,虽然很多大臣都提出了削弱诸侯权限的政治主张,但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汉文帝一直都采取克制的态度,众所周知汉文帝时期实施“无为而治”并不等于“不作为”,汉朝时的诸侯王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表面来看,汉文帝的这种政治态度是“不作为”,但其实是为了谋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所必须实施的政治态度。

总结:

“无为而治”是特殊历史环境下必须要实施的一种治国策略,但汉文帝绝对不是一个没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极为之处就平定了诸吕,这对于当时的政治稳定来说有极其不利的影响汉文帝时期实施“无为而治”并不等于“不作为”,但是他通过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确保了政治稳定,恢复了经济发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