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看一点哲学,大不了闭嘴

每当老婆睡不着,就和我说:“你给我讲个故事吧,欧洲历史怎么样?其它什么也可以。”于是我就开始滔滔不绝,历史啦文学啦哲学啦,不一会,老婆果然就睡着了。百试不爽,只有一次例外,我给老婆讲龙王招女婿乌龟虾米的故事(想听的我在后面说给你听),被老婆一脚从床上踹了下去。

有同学在群里分享了一段施一公的演讲视频:不妨看一点哲学,大不了闭嘴,说的是世界有多浩瀚、有多神秘,而我们人类又是多么的渺小,我们的耳鼻口舌身能感知的只是很有限的世界。

我说:“这个世界如何存在并不神秘,神秘的是这个世界竟然存在。我们有多么渺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竟然知道自己渺小。”

“人的感官不是为了反应客观世界,只是为了适于生存。”(不是求真而是求存)

群主艾特我:“ (开始)整哲学了?”

我几乎不加思考就赶忙否认:“是昨天(擦麻将)胡了一把大的,突然感悟到的。”

事后想想小心脏都扑通扑通的。在当下的环境,如果有人问你是否在学哲学,就好比有人问你:“你是男足吗?”你一定很生气地怼回去:“你才是男足,你们全家都是男足!”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一定也是哲学家。我不知道施一公是否研究过哲学,从他的困惑来看,至少涉猎不深。他在讲宇宙和地球史时,通篇都用到时间概念,最后的时候却说:时间不存在,时间只是运动。

其实无聊的时候,不妨看一点哲学,大不了闭嘴不说自己学了哲学。

附:龙王招女婿乌龟虾的故事:

有个龙王招女婿,要求女婿90斤。一个海龟应召时称了一下刚好89斤,然后很伤心离开了。路上遇见了两只小虾米,小虾米问海龟为什么这么伤心,海龟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小虾米。小虾米说我俩刚好一斤,我俩藏在你的耳朵里,你再去称一回吧!刚好90斤:不妨看一点哲学,大不了闭嘴,然后龙王留下了海龟。龙王就问海龟怎么突然涨了一斤,海龟一紧张就把小虾米从耳朵里掉了出来。龙王问小虾米:你在海龟的耳朵里干什么?虾米说:我在给王八讲故事!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闲暇和惊奇。我再加一条:哲学起源于催眠(或吹牛?)。“这个世界如何存在并不神秘,神秘的是这个世界竟然存在”是维特根斯坦说的,被我抄了来在同学群里炫耀。

如果给西方哲学发展路径画一条曲线,那么有两个喜马拉雅式的巅峰,即古希腊时期哲学,十七世纪以来的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期间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沉寂有一千多年。

好奇的古希腊人在闲暇之余,喜欢探究世界的“”和“",继而相信并寻找背后存在的“”。

如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支配。德谟克利特更是提出提出原子论。

爱利亚派的巴门尼德认为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

苏格拉底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柏拉图认为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亚里士多德把质料与形式区分,认为宇宙由土、水、气、火、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通常称为经院哲学,大多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即使意志主义(司各脱)认为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仍然是上帝。

无论是古希腊探究的世界本源,还是中世纪以为是客观存在的其实是主观认为的上帝意志,研究的都是世界的本体,习惯上把它们称为本体论。

西方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以后,十七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的非理性,再次涌现出一大批哲人,他们逐渐意识到,我们所谓的世界本源都是我们主观认识的世界(存在主体、客体),真实的世界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重点在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由此哲学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认识论有经验主义和唯理性主义两个分支。

以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的那一位)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者(包括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大卫休谟)认为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归纳总结,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同样都认为人人自由平等,霍布斯由此得出所有人都有杀死所有人的可能,因此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利维坦)来确保每个人的安全。而自由主义先驱洛克(美国独立宣言的开篇,抄的洛克的观点)在给自由平等加上道德力量后,强调的是契约。大卫休谟否认因果关系,意识到归纳法得出的知识并非百分百准确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的非理性,成为一个怀疑论者。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唯理性主义(包括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则主张以天赋观念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真理。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笛卡尔发明了我们熟悉的解析几何,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思故我在”说的是只有正在思考的“我”才是唯一可确认的存在,人是心灵和形体的二元体。心灵是思想实体,心灵能思想没有广延。物质是广延实体,物质有广延没有思想。

斯宾诺莎是道德最高尚的哲学家,磨了一辈子镜片。他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实体,即神、自然和实体是同一个东西,广延和思想只是这个实体的两个属性。

有一种说法是莱布尼兹先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一想起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式我就头皮发麻。莱布尼茨认为实体是无限多的,且有四个特征:不可分割性(单子)、封闭性、统有性和道德性。

经验论的归纳总结法的致命点在于,无论你归纳了多少只白天鹅,只要有一天出现一只黑天鹅,那么“天鹅是白的”就不成立。而唯理论从天赋观念出发进行推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的非理性,被认为是并不会产生新的知识。也有一种脱离实际,自说自活之嫌。

至此,认识论出现危机。

如果说一讲到文学,首先使人想到俄罗斯,那么一讲到哲学,必定使人想到德国。自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以来,哲学好像开始说德语了。德国古典哲学家有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有人说是因为北欧湿冷的气候,人们除了坐在家里沉思外,无可事事。但如果是这样,那又如何解释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呢?)

康德曾经提出过关于人的四个问题: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希望什么,我们是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康德首先对认识论做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按照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真理仅在于知识符合对象,而康德认为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正如是地球围着太阳转,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一样。(怎么理解?比如关于苹果的知识,只是人类独有的主观认识,狗的脑子里并没有这种认识,我们关于苹果的知识也并不是苹果的本质。只是苹果这种水果,刚好符合我们对苹果的认识。烧脑!)

康德把对象分为现象和本质。我们能够认识的是现象,而本质是不可知的。对于可知和不可知,构成康德哲学的两大核心内容——认识和实践。认识当中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而实践讲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指导(哲学、宗教)。

(个人认为彩虹的例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象和本质。其实彩虹只是光折射后在我们脑子里的一种现象,世上并没有真的彩虹这种东西存在。那么,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据此推理,我们认识的桌子只是某种我们未知的东西作用后在我们脑子里的一种现象,桌子的本质我们永远都无法了解。烧脑。)

康德通过《实践理性批判》,一口气回应了剩下的三个问题。“他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他指的道德律,就是证明人有自由的一条法则,同时这条法则也是将个人融入到社会当中,让所有人通过道德律来共同缔约的一种道德契约观。人们通过认可同样的理性、同样的道德律形成同样的价值观念,在这个价值观之下,采取个人的自由行动,实现生命的意义。

当我第一眼看到黑格尔那冷酷的表情,说实在的,对他的观点是敬而远之的。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承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对所谓正反合那套多少有所了解。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评价黑格尔说,黑格尔的几乎所有观点,在他看来都是错误的。

“存在即合理”是不是合理暂且不论,黑格尔把自由分为三类,即东方的个人自由、古希腊和罗马的部分人自由、诺尔曼人的所有人自由,就带有极大的偏见(黑格尔尤其对中国人持有偏见,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历史和哲学,就这一点,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和马克思只关注地球及人类一样(经济和政治),以一个哲学家的标准来衡量,是狭隘的、不够格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到叔本华的非理性存在主义哲学、尼采的强力意志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表面上看是逻辑走向专业的细分,背后的逻辑是西方哲学逐步从关注世界本质转向关注人类本身,个人感觉是有靠近东方哲学趋势。

“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做伊曼纽尔·康德,这座桥通向了古典哲学。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都要翻过一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做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翻过这座山,你就会邂逅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哲学。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还要趟过一条河,这条河的名字叫做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条河通向了哲学的没落。”

康德、尼采和维特根斯坦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式,颠覆了西方传统的认识论思想。

康德区分了我们可以认识的“现象的世界”和我们无法认识的“物自体的世界”,划定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尼采进一步推翻了关于真相的存在,推翻了西方世界的三大信仰体系:理性、宗教和道德。尼采认为那个所谓更真实、有目的的、具有统一性的本质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没有所谓的本质和真相。尼采说“上帝死了”,那个终极的真理和终极的信仰没有了,我们的世界并没有什么预设的目的和意义,我们的信仰都是虚假的,所谓的科学知识都是在自圆其说。道德伦理,也是弱者对强者的制约。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放手去追求真正的自我,不应该受到包括科学和道德在内的任何思想束缚。

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无法言说之事,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应该为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一边是可说的,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一边是不能说的,那些不能说的,即便说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而这个边界就是:逻辑。

维特根斯坦说,思想的本质是逻辑,逻辑呈现了一种秩序,是世界的先天秩序,也就是世界和思想必定共同具有的,种种可能性的秩序。

但最后维特根斯坦推翻了自己的理论,认为我们试图去追求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真理,只是一种幻觉。真理不可知,语言是一种“游戏”。由此宣告了认识论哲学的没落。

1951年4月29日,维特根斯坦在医生朋友家病重,他的朋友们正在赶来的路上。维特根斯坦对身边的人说:

“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