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为学思想,蕴含着他对于为学的态度与思想
孔子作为思想与教育的大家,其为学思想一直是后世所钻研以及推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等名言佳句更是广为流传。在当代中国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论语的学习。老子虽然是伟大的哲学家及思想家,但是他的为学思想并没有过多地明确地出现在《道德经》或者其他著作中。正如他自己所坚持的中心思想“无为”那样,在为学方面的言论不多。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纵观老子的道家思想,其中蕴含着他对于为学方面的态度与思想。
勤奋之学
其实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总是会接触到与孔子相关的言论及思想。也有很多描写孔子生平事迹老子和孔子思想比较的总结视频,剖析孔子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以及为政之道等的资料。古往今来,有众多的学者钻研过孔子及其儒学,这些资料积累下来几乎可以非常完整地重塑出当年那个至圣。至于为学方面自然也是孔子思想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已经被许多学者进行过相当有深度地研究过了,因此关于为学思想,这里不会面面俱到地去阐释,且加之篇幅有限,故本人主要以《论语》中的一些句子为主,结合相关资料,以小见大地来剖析孔子的为学思想。
学习《老子》与《论语》这门课,结合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在孔子的为学思想当中,其对学子的勤奋刻苦的要求给我感触颇深。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我们学到的知识,需要经常地去复习,然后加深理解,甚至得到新的认识,这样的话学问就会更好,可以作为别人的老师了。其实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记忆力超乎常人的人存在,他们看一遍就可以将知识记得牢固。而一般人,要想牢牢记住这些知识,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因此必须温故知新,慢慢体会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其实也是一个勤奋。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孔子眼里,一个真正钟爱学习的人是对食物,以及外在的居住条件的要求较低的。引申一步来讲,就是强调学习能够达到废寝忘食,不对外在居住条件提出苛刻的要求。刻苦钻研,一心好学,宁愿降低外在标准,也要保证学习的质量。通俗来讲就是艰苦朴素地沉浸在学海之中。再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单纯地学跟单纯地思考两种极端的方式皆不可取。既然二者不能只取其一,那么只好二者兼得或二者皆抛。显然孔子是希望自己的弟子们能够二者兼得,既不能成为书呆子,也不能成为胡思乱想的疯子,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得付出代价——更多的时间精力。在中国的历史上,众多的老师们也一直在这样以倡导的方式“软索取”(就是非强制地要求)学子们的时间和精力,希望学子个个勤奋。天资聪颖,智商超群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孔子的为学思想更加大众化,普通人或者天资驽钝的人们听之甚有裨益。为学方面除了学生们,还有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的话,子曰:“默而识之老子和孔子思想比较的总结视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不仅是学生孔子的为学思想,蕴含着他对于为学的态度与思想,就连老师也要勤奋才行,传授知识是老师的责任与义务。这的确也是事实,有些老师长久地向学子传授知识后,长年累月消磨了当初的意志与热情,然而就此懒散并不是一个称职老师的作为。同学生一样,还需要温故知新,努力备课。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止,勤奋不息,意义深远。
天赋之学
其实,相比于《论语》中描写孔子为学思想的内容所占比例而言,《道德经》中,直接讲述老子为学思想的内容是比较少的。其实在图书馆查阅老子为学思想方面的资料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相关资料的稀缺性。我想这也是为何要将孔子与老子为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吧。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人对于老子的研究倾向于他的“无为”,为政之道中的无为,修身之法中的无为等。老子的思想哲学意味太浓,甚至有些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其实只要钻研得再深入一些,我们会发现老子的无为其实并不等同于不为。无为其实强调的是心境上的一种豁达,不为才是指具体的不作为。要是真的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老子和孔子思想比较的总结视频,那老子岂会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其花时间与精力提炼出道法自然之思想,何不如凡事不做,了此一生?道、玄、自然、无为等思想,是在时代的烙印下,历史的累积中,自身的经历里凝练而出的结晶。既然是结晶,自然是经过积淀后的精华,再加上老子的个人风格,是以哲学家的思想为起点的。这也是为什么道家学说一直以来没有儒家学说更普及的原因之一吧。儒学相比之下更加亲民,所以思想交流起来也不容易被误解,通俗点来讲就是门槛比较低,易为人接受,易传播。即使是在现代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之上,来学习老子的思想,再加上老师的循循善诱,我们才不至于误解其为消极的学说。故,儒家,道家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分。只是相对而言,可从小先知儒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储备之后,再识道学比较恰当,接着每个人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集多家学说于一体,体悟人生,甚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发展处新的学说也未可知。如此看来,老子的思想更加侧重于对哲学理解更有天赋的人们。而这一点恰恰又明显地体现到其为学思想之中了。
既然是谈老子的为学思想,不得不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单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伪诈奸邪的缺点也越多;修行自然天道,私欲私爱一天天减少,一直持续不断地减少,最后到达无为的状态。《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学无忧。”在政治观点上,老子又提出愚民政策。种种迹象表明老子的为学思想就是“绝学”。然而细思一下,这绝学难道就是不学么?其实类比于前面对无为和不为的对比说明,绝学并非不学!在老子的为学观念中,一直遵循“无为自化”的原则。如果把孔子看作一位在耳旁谆谆教诲的老师,那么老子就是沉默寡言,行胜于言,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行体会,领悟的导师。两种为学方法中,后者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天赋,因为他们要在导师不明言的情况下,拥有极强的领悟力。也就是老师“无为”,而学生“自化”。这也印证了老子的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在本段开始提到的为学日益,进一步剖析,其实老子是要我们在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当中,要明辨是非,守住本心,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不可一味地盲目地接受外界环境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或者思想。
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应了天赋之学。
求同存异之启示
孔子与老子的为学思想看似是两个极端,然而在某些方面依然有相通之处。比如二者在对学生的教育上,都推崇因材施教。《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冉有,子路曾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什么就直接行动起来吗?孔子却针对冉有平时做事缩手缩脚的性格,鼓励他勇进;然后针对子路好勇过人的性格,劝其谦退。虽然孔子与老子在为学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究其根本,其目的皆是想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所以这也是他们的为学思想存在共同点的必然性。当然了,二者的共同之处与相异之处还有很多,这里仅拾取其中一二,同时这也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若有不妥或疑惑之处,还请不吝赐教,多多交流。
经过上面较为细致地剖析,我们可以理清孔子与老子的为学思想之特点。其实他们的为学思想在中国流传千年,经久不衰。经过了历史的洗礼而依然存在,必有他们的独到与可取之处。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孔子的为学思想,蕴含着他对于为学的态度与思想,几乎没有不重视年青一代力量的领袖或者政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于青少年的学习与教育事业永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不妨将孔子与老子的为学方法结合起来,同时运用,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对学生谆谆教诲,又不抑制其天性,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针对其兴趣所在,让学子自行领悟与发展。同时站在学生的立场,在自由发展自己的天性与兴趣的时候,需要兼顾孔子的勤奋之学,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要以老师为榜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悟道。如此一来,中华民族之崛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