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兼爱”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历史背景
摘 要: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在众多思想中独树一帜,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思想的产生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源,同时,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他强调的兼爱是一种普天之下人们相爱相利的无差别的一种爱,这种爱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渐渐的演变,通过修身、尚贤、非攻、非命、节俭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有助于调节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发展,颇具特色,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思想;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051-02
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兼爱作为一种伦理原则,要求人们相爱相利,不要相恶交别,要利他、利天下。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着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来源,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墨家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现实缘由共同作用的结果。墨家的兼爱思想也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演变和深厚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墨子兼爱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一)墨家兼爱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春秋末期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使得生产关系得以大幅度调整。同时,当时社会旧的奴隶制度面临瓦解,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非常显著的改善。墨子出身于一个工匠家庭,是劳动者和平民中最普通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对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现状尤为了解。因此,面对统治者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和摧残,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封建贵族统治、反对诸侯争霸战争以及渴望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内容。与此同时,他十分关注平民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反对传统的礼制和法度,立足于混乱的社会现实,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思想开始孕育和萌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的社会结构也有十分显著的变化。人们在政治权利及经济地位上的差别已逐渐消失,人民内部的等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因素联系在一起,就为墨子兼爱思想的产生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墨家兼爱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中国古代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慢慢转型,社会上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使得社会秩序极度混乱,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这种混乱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庶民、奴隶以及普通生产者和劳动者都备受摧残。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墨子的“兼爱”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历史背景,平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贪图享乐。面对列国兼并、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现状,墨子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彼此“不相爱”造成的。为了安定社会,治平天下,墨子倡导兼爱。要人们都能爱人如己,以此来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墨子的“兼爱”思想是这一时期政治变迁的产物。
(三)墨家兼爱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墨子生活的年代,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术派别纷纷涌现,墨子的思想深受孔子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墨子与儒者的关系也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墨家也和其他诸子一样,受到古文化的影响。古文化中尚俭节用、养老兼爱、崇祀尚鬼等传统的文化学说也给墨家的兼爱思想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以上述三点为渊源,墨子在考察当时社会的基础上,认为种种不安定的因素,各种社会弊端,都是因人们不相爱而引起的。所以,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让百姓更和谐的生活,墨子倡导兼爱。要求人们都能够爱人如己,互相帮助,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分地域差别,希望全社会的人都可以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亲相爱。
二、兼爱思想的内涵及发展演变
(一)兼爱思想的内涵
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兼”有不分彼此之意。“爱”是关爱,相爱,行爱的意思。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针对儒家“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兼爱”,是墨子政治学说的指导原则,也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和根本特征。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之间也不互相争夺,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在墨子看来,兼爱是一种大公无私、不分彼此的高尚的道德品格,他把整个人类看成一个整体,个人不能脱离整体而独存。同时,墨子提倡的兼爱表现的是一种平等之爱,是一种没有等级差别也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爱。
总之,“兼爱”就是全然无私地爱所有的人。对己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它是完全无私;对人则是一视同仁,无有人我之别。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爱,它立足于道德的基础,但却有着更多的内涵。正是这种爱,才满足了当时受苦受难的社会下层之急需;同样,也只有这种爱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内涵,才能以后来居上的方式,与儒家并列为当时的“显学”。
(二)兼爱思想的发展演变
1.墨家“兼爱”学说在政治观上的发展――尚贤、尚同
墨家整个理论学说及其实践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兼爱”的理想,“兼爱”的学说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就是尚贤、尚同。墨子强调任人唯贤,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这种平等用人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宗法世袭制,对于国家统一、巩固政权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墨家“兼爱”学说在战争观上的发展――非攻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它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但注重自卫战争。非攻是墨学的重要范畴,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表现。兼爱不仅仅是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主要就是表现在国与国之间。我们只有先做到兼爱才能做到非攻,同时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3.墨家“兼爱”学说在经济上的发展――节用、节葬、非乐
墨家“兼爱”学说在经济上的发展可以用“节用”两字概括。节葬、非乐都是从节用派生出来的。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繁文缛礼、厚葬久丧,都是针对奢华的贵族生活、腐败的贵族统治的社会和以及空言误国的儒家思想提出来的改革意见。墨子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依准兼爱的整体性原则,提出这三种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墨家“兼爱”学说在宗教观上的发展――天志、明鬼、非命
墨家认为兼爱出于天意,所以兼爱在其宗教观上便演变成为天志、明鬼与非命,天志,即天是有意志的,会“天欲义而恶不义”、“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是墨家尚同、兼爱、非攻思想的核心起点。明鬼,是希望人人相信鬼神可以施福降灾,从而以此为约束力,整顿社会秩序。实际上,提出这一说法,本身就说明了墨家对鬼神存在的怀疑。
5.墨家“兼爱”学说在学派斗争上的发展――非儒
墨家“兼爱”学说在学派斗争上的发展主要以其“非儒”为中心,墨家批儒的核心当然是针对儒学的“爱有差等”。墨家强调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儒、墨相非,在君子观、命定论和礼义观上,两家所持的观点和方法不尽相同。墨家思想在反对儒家的厚葬久丧,反对其注重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兼爱思想对和谐社会建构的借鉴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墨子的兼爱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和谐理念,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墨子“兼爱”思想倡导人人彼此相爱相利,主张“兼以易别”,这对处理和谐社会中的人我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体现了谐社会建设中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观念。当前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是覆盖社会各利益阶层和各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但当前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和谐因素,各种社会矛盾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人际关系也日趋复杂,特别是网络的介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生僻。在墨子看来这些不和谐是源于人之间的不相爱,此时应以“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来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应互爱互利,和谐处理人际间利益关系,在充满爱意的氛围里考虑他人利益,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通过首先爱他人来创造一个处处充满爱的社会。墨子的这种思想对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只有和平共处,才能稳定发展,才能和谐安康。但同时我们也因准确的理解和对待兼爱,这里的兼爱是积极的协调,而不是全盘的否定差异与矛盾。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墨子的“兼爱”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历史背景,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兼爱原则的同时,要正视差异,以积极的态度求得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
其次,墨子兼爱思想主张“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倡导舍小利取大利,这种大利和小利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这对于和谐社会建构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借鉴意义。如何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以墨子兼爱思想为借鉴应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又不排斥个人合理利益,努力使二者有机结合。必要时要舍得牺牲小利换取大利,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舍小利取大利并不是绝对的取舍,履行社会责任与尊重个人正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避免个人利益中心化,又要避免集体利益绝对化。同时墨子还主张以“兴利除害”作为“兼爱”的出发点,主张要兴利就要除害,指出当今害之起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相爱。怎样相爱?就是要交相利,这就是倡导做事情要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根本,这与和谐社会建设中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谋而合。
总而言之,墨家的兼爱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蕴含了丰富的和谐理念,颇具特色,反映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强调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保佑.兼爱――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J].职大学报,2006(1).
[2]赵保佑.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中州学刊,2006(2).
[3]吴根友.“兼相爱、交相利”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J].新东方,1997(3).
[4]宋瑞芝,唐云波.博爱与仁爱、兼爱的现代意义[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5]施新州.墨子“兼爱”思想的政治管理内涵[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3).
[6]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墨家的兼爱思想的内涵,2006:11-26.
[7]江心力.墨子与中国人的兼爱情怀[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05-107.
[8]胡子宗,李权兴.墨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