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清廉家风,德泽孔长(989)

范仲淹:清廉家风,德泽孔长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等职,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后来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他逐步推进教育变革,为国家选拔了大批实用人才,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流光溢彩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出身非常贫寒,他自幼丧父,生活艰难,在清苦的生活中发奋学习。念书没有东西吃,就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格,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

孔子仁学思想 sousou_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生平思想

在考取进士后,范仲淹处处为百姓忧劳,为百姓造福。后来当了宰相,他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但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年轻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收入多了,他想到还有很多贫苦的人,于是把收入拿出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个家庭。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个家庭,你就晓得三百多个家庭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着很贫穷的生活。如果过得很富裕,他哪有能力养活三百多个家庭?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

范仲淹是清廉守正的典范,具体表现在他的为官操守、治家立业、仕吏观等行状之中。

他做兴化县令(今江苏兴化市)时全面治理海堤。一次,大海潮卷走一百多人,他站在潮水里指挥抢修长堤。不久,绵延数百里的长堤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有了保障,流民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把这条海堰叫作“范公堤”,至今尚存。

对朝廷的错误范仲淹不执行、不姑息,为此他四次被贬黜京城,仍不改本色。他领兵抵御西夏,坚守筑城。朝廷在冒进大败后,按照他的战略才取得了成效。敌国都敬畏范仲淹的治军,后来终于和议,化解了兵戎。范仲淹主导了铲除弊政的全面改革,社会焕然一新,时称“庆历新政”。受谗言被贬之后,他仍然为百姓谋福。

范仲淹不仅自己一生清正廉洁,治家也十分俭廉严格。《言行录》中记载:“范公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宋史》本传中也说道:“公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他一再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忍穷”,通过“忍穷”来砥砺自己的为官之德,养成克己奉公的品格。同时范公还经常苦口婆心告诫自己的子侄,要“清心做官,莫营私利”。他在《与朱氏》的信中也说:“居官临满,直须小心廉洁,稍有点污,晚年饥寒可忧矣”。

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后 ,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良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已超过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范仲淹善心为他人谋福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范仲淹:清廉家风,德泽孔长(989),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孔子仁学思想 sousou_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生平思想

范仲淹一生乐善好施,死时家人贫困交加。但是,他把福德留给了后世子孙。他的儿子范纯仁,后来也当了宰相。在富不过三代的常例中,范氏家族人丁兴旺,荫福八百多年,到民国时期范家还赫赫有名,这正是积德行善福报后代的真实写照。一直到民国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仿。

范仲淹在任上病死时,朝野上下一片哀声。全国百姓纷纷哭祭,连西夏国的少数民族都连日斋戒,聚众祭奠。朝廷给了他文人最高的谥号:“文正”。

范公一生把廉洁奉公与治家立业相结合,通过身教家传,营造了泽被后世的清廉家风,其中饱含的博大浑厚的教育意蕴中孔子民生思想,既有为官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又有为官者克己爱人,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对当前领导干部律己、教子、清白做人、勤政爱民、涵养正气都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范仲淹:清廉家风,德泽孔长(989),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孔子民生思想,须报五榖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孔子生平思想_孔子民生思想_孔子仁学思想 sousou

除了上面的“百字铭”,同一族谱上,还刊载有一篇《范文正公训子弟语》,也是置之千古皆准的修身立世至理名言,一并介绍如下:

“天理莫违,为人不易,居家莫逸,民生在勤。祖德莫烬,创业艰难,家庭莫偏,易起寡端。闻电莫怕,不做恶事,奴婢莫凌,一样是人。兄弟莫欺,同气连枝,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妇言莫听,明理者少,时风莫趋,易入下流。交友莫滥,须要识人,饮酒莫狂,伤身之物。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妄想莫起,想亦无益,美色莫迷,报应甚速。待人莫刻,一个恕字,作事莫霸,众怒难犯。女色莫溺,汝心安乎,淫书莫看孔子民生思想,譬如吃砒。立身莫歪,子孙看样,果报莫疑,眼前悟出。降惊莫损,及早回头,淫念莫萌,怕有报应。暗室莫愧,君子独慎,国法莫玩,政令森严。”

“祖宗莫忘,子孙有用,父母莫忤,身从何来。子弟莫纵,害他一世,故旧莫疏,祖父之交。邻里莫绝,互相照应,本业莫抛,所靠何事。匪人莫近,容易伤生,正人莫远,急难可靠。非分莫做,受辱惹祸,官司莫打,赢也是空。盘算莫凶,食报子孙,意气莫使,后悔何及。贫穷莫怨,小富由勤,童年莫荡,蒙以养正。淫事莫藏,害尔子孙,言语其尖,可以折福。讼事莫管,害人不浅,杀生莫多,也足一命。富贵莫羡,积德悠久,贫苦莫轻,你想当初。字纸莫弃,世间之宝,五谷莫贱,养命之原。”

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福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

中国有句俗语:“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若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被家族其他成员所敬仰追慕,那么其嘉言懿行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子孙接力式的恪守祖训,其流风余韵,就会代代不绝,无论经历怎样的朝代,他们都能行的端,走得正,站得稳。范仲淹就是家族之链上被敬仰追慕的人,他所创立的优良家风,犹如一棵枝叶如盖的繁茂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惠泽之中,其美德得到一代代的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范仲淹的家风可以千年传承,我们现在冷静思考一下,现在的家庭、家风能传承多久?中国有句话说“富不过三代”,富为什么不过三代?因为他富有之后,不懂得爱护他人,因为有了钱,瞧不起人,伤了他的德行,折了他的福分。现在不只是富不过三代,现在是连一代都过不了。为什么连一代都过不了?为什么这些圣哲人能绵延千年不衰?这个根源就在传给下一代的思想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传给下一代的思想是什么?是自私,只想到自己。很多的家长也说他是尽心尽力教,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教成这个样子?所以老子说“祸福相依”,祸福是同时存在的;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因为没有德行,只要有钱,危机就出现了。

我们看中国圣贤人创字很有智慧,这个“钱”字怎么写?金子旁边配了两支戈(就是刀),所以钱愈多会愈有冲突。这两支刀,国与国冲突,甚至于家庭里面兄弟操戈都是因为金钱。现在因为没有圣贤教诲,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常常都看到兄弟在争财产。其实当兄弟在争财产的时候,他这一生败相已露,他的人生不可能经营好,因为他现在的动作,就已经给他的下一代做了最不好的榜样。他示范给他儿子看的是只要为了钱,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所以人无远虑,看不远,都逞一时之意气,都做出一些会让人生遗憾的事。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如无字的典籍和力量,给孩子最基本最直接最日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几乎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好的家风,能熏陶出正直的家庭成员;坏的家风,则孵化出不齿于世的败类。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都以范仲淹的治家之道为榜样,营造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廉洁爱人的家庭氛围,使子孙后代在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养成克己守俭的好习惯和胸怀天下的大志向,何愁孩子不能成为一个自立自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呢?如果我们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学习范公廉洁自律的官德,增强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摒弃铺张浪费和奢靡享乐之风,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何愁带不出好家风、好作风?若能如此,那么构建清白做人、廉洁从政、和谐友爱的社会必将指日可待。

家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具有凝聚人心的情感力量。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倘若每个家庭都以先贤高风亮节为榜样,都学“范仲淹家风”的清廉高洁、敦厚向善,那么我们的社会必然和谐友爱,我们的民风必然淳朴端正,也必然会以良好的家风营造出我们昂扬浩然的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