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学:孔子是那个时代的“克己复礼”
诸子百家学说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时过境迁,当许多人站在自己所处的年代来审视先贤的思想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与当下很矛盾、很不合时宜的观点,这很正常,比如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再比如法家的“族刑连坐”“轻罪重刑”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能否定它在当时的适应性,如果不能适应,根本就没法推广实施。
比如孔子的那些言论,他生活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制度”下,“封建”是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分封制度,这就意味着在众多的儿子中间,只有嫡长子才能“世袭罔替”接替爵位,其他儿子只能做卿大夫,由于每一个“兄弟”又有许多儿子,因此,兄弟之间的贵贱越来越分明,“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到了五世的时候,一个老太爷名下的子孙们,沦为平民是很正常的事。
而孔子又是那个时代的“克己复礼”者,他以维护封建纲常为己任,因此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在当时不受待见,但在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他的思想成为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这说明他的思想符合那个社会的需要。
而法家的思想之所以在当时能一度成为国家意志,是因为它迎合了诸侯争霸天下的时代需要,比如商鞅的奖励耕战,别管出身如何,哪怕他是公室子弟,若没有军功,也不能继承爵位。这就给更广大的下层百姓、甚至庶民、贱民打开了一条通往富贵的道路,因为每多杀一个敌人,爵位就会提升能一个级别,所以激发了参战立功的积极性,使秦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强大起来。
但是随着汉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这种军功奖励制度越发显示出其残忍的一面,于是被废弃。
上述各例,都是因适合时宜又时过境迁造成的既成事实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主张有何不同,十分正常。但是正如题主所言,还有被曲解的例子,曲解与不合时宜是两码事,曲解有故意歪曲的意思,这样的例子也与很多,但在诸子百家里,曲解最多的是道家的思想,比如把老子说成权诈、阴谋家、反动派、开历史倒车等等,是完全的歪曲。
现在简单列举几个例子。
说老子是权谋家。很多注家出于对老子思想的不屑或者不解,给老子挖坑,比如说老子的“无为而治”,很多人,比如宋代大儒朱熹等,就解读为:名为不为,实则什么都做了。不为只是手段,“为”才是目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赤裸裸的歪曲和贬低。
“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种无为是顺任自然,不强作乱为的意思,纵观老子思想,他不断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里的“生”“为”“功成”都是在“为”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什么也不做,怎么可能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呢?
再比如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主张有何不同诸子百家学:孔子是那个时代的“克己复礼”,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通常被理解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意即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在暗地运作。其实,这句话是老子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物极必反”的自然道理,意在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向它的对立面转换的可能,当它发展到某一个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它强调的是强盛是衰弱的一种征兆。这里面并没有权诈的思想。只是出于不同角度诸子百家学:孔子是那个时代的“克己复礼”,给出了“狡诈权谋家”的解读。
更残酷的是,直接把老子的思想说成“愚民政策”,其依据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本意是君主不要耍小聪明,带坏社会风气,应该“为天下式”,为百姓带个好头。
对这样的句子的理解,大凡认真一点就能看出老子的真意,是要人们返璞归真,而不要机巧智诈,因为老子在《道德经》出现的最高境界是婴儿、赤子:“能婴儿乎”“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既然婴儿是德的至高境界,他怎么可能会愚民呢?
“我愚人之心也哉”,是圣人修养的理想境界。因为机巧之心,让整个社会陷入人心多疑、社会混乱的地步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主张有何不同,所以他主张返璞归真,寻求心灵的宁静,遏制机诈之风的蔓延。
类似歪曲还有很多。这是不正常的学风,不仅错在一些名流的故意,也错在望文生义的跟风。所以,我么阅读经典,一定要有更多的参照,回到经典产生的年代,回到经典的主题思想,而不能人云己云,断章取义。